即将消失的桃花坞年画艺术
桃花坞年画自然与桃花坞不无关联。从小在桃花坞度过童年的宋伟清,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介绍说,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水乡的特产,图文并茂,具有连环画故事风格。采用木版套印,长期以来一直运用比较简单的手工方式从事生产,有红黄绿黑蓝五种颜色。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四川绵竹的木刻年画,并称为我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
“它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多用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文、为题材,以象征、寓意、夸张手法,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曾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中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海外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但由于传统艺术市场严重萎缩,木刻年画在民间的市场几乎接近于零,目前仅有几人年画创作,后继乏人现状一时难以改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歌:研究吴语的珍贵资料
“吴歌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的一种口头文学创作,曾在我国诗歌史上开一代诗风。”宋伟清介绍说,吴哥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吴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伴随着当地村民的生产劳动、祭祀习俗和生活娱乐活动而发生发展的。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在没有文字之前,很难寻觅它的遗迹。”
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歌”一般来说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类;“谣”就是通常说的“顺口溜”。其中,相城阳澄渔歌与常熟白茆山歌、吴江芦墟山歌、张家港河阳山歌一起被称为吴歌“四大嫡系”。
吴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史,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研究方言的珍贵资料。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城市为苏州市。2007年6月5日,化部确定,苏州市的陆瑞英和杨文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演奏风格精细的江南丝竹
宋伟清告诉记者,江南丝竹是昆山千灯地区非常流行的器乐合奏形式,其创始人陶岘就是千灯人。江南丝竹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其中有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还有一些打击乐器如鼓、板等。编制少则二、三人,多则七、八人。每逢婚丧节庆,千灯人都要用此或增加喜庆气氛,或致以对亲人的哀思。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
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江南丝竹班社均自行解散。如今,老的艺人已相继离世,后继乏人,加上传统曲目传谱很少,江南丝竹日渐濒危。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4月底,由江苏省人民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江苏符号”面向全球展开有征集活动。9月10日,征集结果出炉(详见9月11日《金陵晚报》A1和A7版)。其中,苏州有五大文化符号入选“江苏符号”。“苏州评弹”及“苏州古城”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文化元素,昨日下午,金陵晚报记者采访了“苏州即将失传的百余种老手艺”的与践行人、吴文化的守护者宋伟清,他向大家介绍了桃花坞年画、吴歌、江南丝竹的历史沿袭及特点。
原标题:桃花坞年画、吴歌、江南丝竹为何能代表苏州进“江苏符号”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