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洞庭茶叶传说:碧螺春
洞庭东山在太湖之滨,洞庭西山屹立于太湖一小岛上,与东山遥遥相对,相传是吴王夫差与西施的避暑胜地,乃“王气”之所在,山自然名闻遐迩。洞庭二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宜于种茶,《茶经》有载,但质地太差,评价不高。到宋代,经该地水月院的努力产出“水月茶”,总算创下了牌子,可算作地方名茶,顶多算个“举人”级别。后来发了迹,《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载:
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香”。康熙己卯车驾幸太湖,抚臣宋荦购此茶以进,圣祖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此事发生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抚臣宋荦是当时著名诗人,工书画,善品茗。“吓香”产于东山碧螺峰,系茶农朱元正制作,每斤价值3两白银。康熙因茶产于碧螺峰,茶叶又卷曲似螺,便以“碧螺”名之。自此碧螺茶荣登金榜,列为“不可多得”的贡茶。文人发挥想像力,竟称此茶是美人酥胸烘焙而成。山舟学士梁同书写了一首《谢人惠碧螺春茶》诗云:此茶自昔知者稀,精气不关火焙足。
蛾眉十五来摘时,一抹酥胸蒸绿豆。纤褂不惜春雨干,满盏真成乳花馥。大凡在那个时代,茶如寒士,要有出头之日,就得争取成为贡茶,就如寒士谋“入仕”一般。一旦垂青,便点了“茶状元”。否则,茶品再好,终无识者,难免受委屈;寒士学问再高,若科考不顺就不能人仕,结局便是老死枥下。所以说,茶中有道!
摘自清雅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