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
日前,浙江温州和《人民文学》共同设立的“林斤澜短篇小说”评揭晓,作家邦等折桂。在为得作家祝贺之余,本人还由衷地向温州表示,这个以个体商人众多闻名的城市,其实,也是很有文化目光的,很懂得和珍惜自己本土难得的文化资源的。再联想到苏北兴化设立施耐庵文学,还有许多地方发掘他们的前辈作家,就不能不为苏州文坛没有以文化名人命名的文学而扼腕叹息了。
苏州文化资源丰富,这是海内的共识,也是素来为苏州人自己所津津乐道。文学自明清以来,名家众多,从冯梦龙到金圣叹再到当代的陆文夫,他们在中国的文学星空以自己独到的姿态熠熠闪光。但是,当众多外地的文化名人被他们的后人抬举,启迪当代人和后人见贤思齐,苏州的前辈名家显然有些落寞了。苏州是缺少这点钱吗?显然不是。许多地方是想做这种文化的而没有资源,我们却让这种宝贵的资源闲置着,有点可惜。其实操作起来非常简单,民间也不是不可以擦亮这些尘封的珍宝的。
说来不怕见笑大方,笔者急吼吼地提出来,是怕被人家抢了咱的文化资源。就拿陆文夫先生说吧,大家都知道,他的籍贯是苏北泰兴人,只是读高中时来到苏州的,是当时标准的“新苏州人”。如果他们泰兴先敬贤,他们率先以陆文夫的名义设立文学,我们就很是尴尬了。在当代抢李白、抢桃花源、抢香格里拉的“抢”时代,陆文夫被人家率先起来,率先激励后辈起来,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苏州设立名人文学,不论是承前还是启后,意义深远。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