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国家人文历史》沙龙 民俗专家喜庆新春话“吉祥!人文民俗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5-2-15 13:21:33 人气: 来源:
重庆中考论坛zslpsh,重庆学校zslpsh,重庆学校zslpsh,重庆市中学生网,重庆中学生网,重庆中学生网站,重庆中学生网好,重庆中学生学习网,重庆中学学习网,重庆中学生网家教,重庆中学生论坛,重庆学生zslpsh,重庆高考论坛zslpsh,重庆中学排名zslpsh,重庆中学zslpsh,重庆中学生,重庆学生网中考,重庆中考zslpsh,重庆中学生交友,重庆初中生,重庆中学生学习网,重庆土话网,西南云南方言网,最新电影淘娱淘乐,tianyanmao.cn,重庆18680好,岳阳yy房产网,重庆18680,云南西南方言网,网店taoyutaole,电影淘娱淘乐,最新电影淘娱淘乐,电影淘娱淘乐,娱乐资讯taoyutaole,影视淘娱淘乐,taoyutaole笑话,taoyutaole淘娱淘乐,娱乐taoyutaole,时尚taoyutaole,重庆生活新闻,贵州西南方言网,027旅游新闻网,重庆特产18680,0871昆明旅游人才网,重庆生活18680好,观赏虾之家zadull,022天津交友,022天津交友网,水草造景zadull,18680重庆特产,0755深圳交友网,0755深圳旅游招聘,0755深圳旅游招聘网,0755深圳旅游新闻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吉祥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先民们巧妙地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风雨、文字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喜庆的新春佳节即将到来,1月24日,人民日《国家人文历史》社与中国金币总公司于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共同举办“《国家人文历史》沙龙——中国人的吉祥文化”专场,邀请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段宝林,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华大典·民俗典》副主编,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设计部总经理王安等嘉宾解读“中国吉祥文化”。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销的2015吉祥文化金银纪念币也于现场首度亮相。

  较早将“吉”“祥”二字合用的是《左传》

  王迦(主持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吉祥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家对身边的吉祥事、吉祥话、吉祥物等并不陌生。对吉祥文化的系统认知,包括什么是吉祥文化,以及它的历史流变,请三位老师跟我们分享一下。

  段宝林:古代最初没有“吉祥”这个词,虽然有“吉”,也有“祥”,但两个字是分开的。后来在《左传》当中有了“吉祥”,它是这样说的:“是何祥也,吉祥焉在?”《辞源》对“吉祥”有四个解释:第一个是“吉羊”,“羊,古祥字”,用于古鼎彝的铭文中。第二个解释是“吉祥——美好的预兆”,用于祝词,引《周易·系辞》“吉事有祥”。第三个解释“吉祥坐”、“吉祥草”,为佛祖得道时的事物,与佛教有关。第四个解释“吉祥止止”,出自《庄子·世》,“吉祥止止”解释为“喜庆好事不断出现。”由此可知,吉祥两个字主要的意思就是幸福的善事,喜庆的好事。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就是“五福拱寿”,寿是最主要的、第一位的。所以“吉祥文化”主要的内涵就两个,第一个是平安健康,第二个是幸福美满。这两个要求实际上就是人类最基本、最本能的要求。

  在山顶洞人的墓葬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红色的粉末。为什么原始人把矿沙或者红的东西放在墓葬里?古人认为血液代表生命,血流光了人就死了,红色的东西象征血液,原始人希望死去的人能够复活,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吉祥文化。

  原始人在石头上画动物,这些动物被我们作为艺术的起源,实际它的目的并不是为欣赏,主要是为了打猎能够成功。原始人认为画了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能满足他的希望,这也是一种吉祥文化。所以,吉祥文化的起源常古老的,它的内涵常丰富的,它属于民俗文化范畴。

  :吉祥文化实际上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当中我们每天都跟它在一起,熟悉到几乎被忽略,提出吉祥文化有重新熟悉自己文化的意义。福、禄、寿、喜、财、子,是中国“吉祥文化”中比较核心的概念。

  王安:吉祥文化跟人的生活非常贴近,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吉祥文化。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币总公司从30多年前开始发行、发售第一套中国金银纪念币,到目前已经发行了400个项目,2000多个品种,分为10大系列,包括题材、重大历史事件、杰出人物、自然遗产,还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有关吉祥文化的金银纪念币以前就曾经发行过,今年又重新开始发行新的系列的吉祥文化金银纪念币,更多也是跟大众企盼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有直接关系。

  “划龙船”是一种图腾祭祀活动

  王迦:图腾可谓最初的特殊的吉祥物,请段老师讲一讲图腾与吉祥文化的关系;除了图腾文化,吉祥文化还与哪些文化有联系?

  段宝林:图腾是印第安文化,意思就是祖先或者有血缘关系的一些对象,主要是动植物。他们认为这些动植物是自己的祖先、自己的亲人,所以它会自己,于是就把图腾刻在柱子上。图腾柱就是自己的吉祥物,印第安人图腾柱很多,到美洲的一些博物馆里都可以看到。

  中国的图腾是龙,它和国外的图腾不一样。国外的图腾一般是一个动物,而我们中国的龙是好多动物合并在一起,在生活当中是不存在的,但在我们的想象中是有的。龙的有三,一是代表“和合”,中国人在民族兼并的时候很重视与被兼并民族的融合,所以把他的图腾加在自己的图腾身上。原来是一个大蛇的图腾,消灭了牛图腾的民族,就把牛的角加在蛇的身上,最后综合出“龙”的形象,这表现着一种民族和合团结的思想。第二是腾飞,鲤鱼跃龙门,腾飞变化龙,龙可以下水,可以,非常了不起,代表一种生命力。第三种是龙凤呈祥,表现了一种民族自信。民间祭祀龙的活动很多,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划龙船、舞龙就是祭祀龙图腾的活动。

  中文化融合改变了“菊花”的吉祥寓意

  王迦:讲到吉祥文化,大家接触最多的就是吉祥物、吉祥图案,吉祥物、吉祥图案背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美是有时代性、阶级性的,是相对的。中国人认为美的人不一定认为美,过去认为美的,有可能现在认为是很丑陋的。菊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中国古代,菊花代表长寿、隐士、君子等。菊花的颜色,比如金,象征大地的颜色,是帝王之色。菊花晚秋才开,不与百花争艳,不与众草为舞,陶渊明赞其有君子之风。直到清代,国人还在大量种菊、养菊、送菊,以菊花自喻。但到时期突然就没了,菊花变成了葬礼上的花朵。其实这个习俗是从来的,喜欢送鲜花,菊花比较容易生长,而且在秋天开花,跟很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之后就变成了墓地之花。清代,文化进入中国,中国人接受了菊花在的寓意,尤其是和白菊变成了典型的葬礼之花,渐渐就没了长寿等吉祥寓意。

  王安:从金融角度谈,金融离不开货币,从中国古代的钱币,一直贯穿吉祥文化。古代流通的货币也有一种类似于纪念币,或者叫做“花钱”一类的钱币,这类钱大部分都是祈福的作用,比如三元及第、金榜题名、松鹤延年。中国还有古代专门馈赠亲友和下属的钱币,还有打上吉祥的标记的钱币,货币一直没有离开过中国的吉祥文化。

  1月23日面世的这套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销的2015吉祥文化金银纪念币为8个规格,4个背面图案,它们的寓意是普通大众每年都离不开的,包括年年有余、瓜瓞绵绵、并蒂同心、五福拱寿,涵盖福运、生命、爱情、长寿等四个吉祥主题。我们希望藉此接近大众,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金银纪念币的形式下去。

  就设计来讲,这套币具有四个特点。首先是广泛性,从开始立项,各个层面的众多专家,包括史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等就都参与其中,对这个项目的主题进行论证。第二是延展性,因为要连续发行,今年是开山之作,以后还要连续发行,所以我们要考虑这个主题具备不具备画面感。同样一个主题,比如五福拱寿,明年再画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画面,这个不可重复,所以画面的延展性一定要好。第三是典型性,就是我们所选的主题是否能够用艺术表现,表现出来以后是否能被大家认同。第四是工艺的独特性,“并蒂同心”主题金银币为心形纪念币,这种形状在中国贵金属纪念币中是首次应用。此外,该套金银币采用了镶嵌锆石工艺,这在中国贵金属纪念币中也是第一次。

  春节源自腊祭,是古代的狂欢节

  王迦:吉祥文化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是对生命价值的探寻和肯定,从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中可以折射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世界观,“吉祥文化”中蕴含怎样的哲学思想,“吉祥文化”与我们传统的文化又有着哪些联系?

  段宝林:文化是建立在民间文化基础上的,五经中有许多民俗文化的内容,如《易经》、《诗经》是孔子收集汇编而成的。所以孔子对吉祥文化是有所研究的。

  虽然孔子不讲怪力乱神,但是他常常带领学生去参加吉祥文化的仪式活动。一次他带着学生去看腊祭,腊祭就是腊月里的祭祀,我们春节就是腊祭来的,腊祭是年终祭祀,祭祀百神。为什么要祭祀呢?因为这些神我们取得了丰收,我们在年终的时候要,要祭祀他们。

  腊祭内容很丰富,有各种祭祀、歌舞、娱乐,这些节日活动使得人民大众欣喜若狂,学生子贡很不理解,就问老师:为什么“举国人皆若狂”如此欢乐呢?孔子就说了一段很有的话,他说“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这是用来解释过大年休息娱乐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人文民俗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log日志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波士顿旅行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