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人文民俗逝者已逝 人文讲述故事 记忆 科技承载创新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5-4-23 19:24:12 人气: 来源:

  本报记者 姚丽萍

  创新变革,是这个时代的选择。殡葬行业,一个古老行业要变身为生命事业,如何通过创新改变人们对她的刻板印象,如何在变革中重塑自身价值、承担破旧立新的历史?

  清明时节,翻阅福寿园的“企业责任报告”,看看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与科技创新,不难感受生命事业所呈现的鲜明个性和锐意创变。

  人文

  留存故事印记历史

  墓碑,石刻,还有流传千古的墓志铭,安静、庄严、底蕴十足,是它们,留存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故事,印记了一段段难以磨灭的历史。

  其实,人文纪念,正是殡葬行业的主题所在。逝者已逝,殡葬行业留存的绝非仅仅是遗体或骨灰,它留存的更应该是逝者曾经的故事,是历史留下来的印记。

  福寿园以“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为,邀请各个领域为国家和城市作过贡献的已故名人入园,目前集团各地总共已珍藏了800多枚名人邮票。

  福寿园还在各地搭建起群体纪念平台。上海福寿园新四军广场被列为红色旅游,山东福寿园也建造了老战士纪念广场;上海、安徽、山东、河南福寿园内均为当地遗体捐献者竖起了;上海和安徽分别为当地因公殉职的建立警魂纪念墙等。

  2010年6月26日,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隆重开馆,这是中国首家在人文纪念领域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为城市珍藏起一段宝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财富。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自然、人文遗产实物的场所,由公墓创建人文纪念博物馆不仅在国内,即使在国际上也是首开先河。2014年6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第五次大会,国际殡葬协会在会议上通过审议,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约性NGO机构。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项目作为殡葬文化的全新形式,也得到了国际殡葬协会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与。中国对于殡葬遗产的,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公益

  以人为本和谐

  与人文纪念相得益彰的,是对社会公益的践行,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对于殡葬行业来说,对公益的付出有着更为特殊和深远的意义。2012年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指出殡葬具有社会公益性。

  殡葬服务是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以人为本、公益性方向的行业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它将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社会和谐。

  值得一提的是,简单的捐款捐物并非殡葬行业的公益方式和方向。福寿园公益项目不仅要改变传统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更要借助公益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观。

  迄今为止,福寿园集团的大型公益项目已超过十项,累计投入超过一亿三千万元,其中包括了“暖冬园”免费骨灰安葬项目,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集体追思项目,安徽、辽宁烈士项目等。其中,上海市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项目,更是备受社会称赞。2002年福寿园建成全国第一座遗体捐献者落,此后,每年的3月1日都成为全上海、全社会共同纪念遗体捐献者的庄严纪念日。

  13年来,上海福寿园建、办纪念活动、筹建纪念馆、开通纪念网站、成立基金……努力参与遗体捐献事业,让遗体捐献者这一群体得到全社会、全的尊重和钦佩。遗体捐献工作也得到了更多市民的积极响应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29629位市民办理了登记手续,其中8034位市民实现了捐献。

  科技

  传统行业拥抱创新

  今天,当“互联网+”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词,科技所带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种种改变,在古老殡葬行业一样有清新的投影。

  2009年开始福寿园和新民晚报共同征集纪念短信,寄托清明缅怀之情,目前已蔚然成风,形成当代清明的新兴习俗。2010年4月,福寿园以高科技手段创立的上海第一家数字陵园正式开通,引起社会特别是网络上的热议,全国各大墓园也纷纷效仿建立网上陵园。

  2010年6月,上海福寿园成功引入的纪念触摸系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逝者的相关信息,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接入并实现纪念信息的更新。

  2011年9月22日,福寿园 “天堂团聚葬”项目荣获第十六届“星火杯”创造发明竞赛一等。这是中国殡葬行业首次在“星火杯”这种大型科技发明比赛中获,科技殡葬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天堂团聚葬”项目采用超节地、高科技的方法,在具有一定深度椁体内放置多层的骨灰盒架,一代又一代逝者的骨灰盒采用垂直向下次序放置在骨灰盒架上。“天堂团聚葬”系列发明一共申请了10项专利,其中8项已授权。该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将极大程度地节约土地资源,改变人们对墓地产品的传统概念,引领行业和社会的发展。

  今后,福寿园集团还将以科技手段推进产品研发,计划在全国首推无碑花园区,以花园式的、艺术化的造型、高科技的方式打造出能够被市民们广泛接受的环保产品,也让节能环保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态度。

  2014年清明节,上海福寿园的一些墓碑前新增三寸见方的二维码。前来扫墓的亲友可以用手机扫描墓碑上的二维码进入墓主人的网上纪念页面,查看墓主人在墓碑以外更多的信息,包括生前照片、生平介绍以及之前祭扫的亲友们对墓主人对印象、思念和祝福,并可以即时分享给身处异地的亲友,跨越时间和空间的。

  此外,厦门怀祥礼仪在清明期间也应用移动科技,在微信上建立公共账号。公共账号每天发布讣告和会的具体安排时间,通知亲友只要一键转发即可。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殡葬与科技携手,既能让纪念扩容,让墓碑瘦身;也是生命另一种意义上的延续—逝者已逝,记忆却生生不息。

文章来源于http://www.daosimt4.com/MT4平台出租
关键词:人文民俗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log日志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波士顿旅行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