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山歌龙舟牛儿灯他把民俗文化融入村民生活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5-10-24 17:28:52 人气: 来源:

  10月9日,58岁的余邦文骑着摩托车往青神县瑞峰镇尖山村赶,他要和尖山村的文艺宣传队商量明年元旦汇演的节目。余邦文头发花白,微秃,声音洪亮,一见村民就乐呵呵地打招呼:“今天忙啥子?来文艺队唱歌跳舞不?”

  从事乡镇文化工作30年,余邦文把文化活动送到村民面前,鼓励他们通过唱歌跳舞丰富生活;他还挖掘传统的民俗文化,将其带向更宽更广的舞台……虽然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得过什么大的荣誉励,但余邦文觉得,自己这辈子很有意义。

  本报记者 袁丽霞

  教村民唱歌

  1个月走遍14个村

  “有他在,我们的日子就过得乐呵呵的。”尖山村村民邵丽蓉习惯了余邦文到村里来教大家唱歌、跳舞。9月27日,余邦文组织96名村民参加了县上举行的竹诗词朗诵比赛,还得了三等。“说不来普通话,也没有念过诗,还能朗诵比赛得,多亏了余老师。”邵丽蓉说。

  带领村民搞文化活动,余邦文已经做了30年。

  “唱歌跳舞,不是电视里的事情吗?”1985年,余邦文刚在青神县南城镇负责群众文化工作时,村民几乎都这样问他。当时,村民都忙着为生计奔波,文化活动很贫乏。

  如何转变村民观念、普及乡村文化活动,成了余邦文首先要解决的难题。为了改变现状,他提出举办全镇歌咏比赛的。这样的事在南城镇是破天荒头一次。“唱歌?不好意思啊,好笑人哦。”为了让南城镇14个村的村民加入到歌咏比赛中,余邦文常常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前往各村,与村干部谈心,让其带头引导村民参与。

  慢慢地,不少村民愿意参加歌咏比赛了,但不识乐谱、唱歌常走调让一些村民打了退堂鼓。于是,余邦文和同事避开白天农忙时间,利用晚上来到各村指导。从打拍子教识谱,到纠正村民唱音,余邦文做得耐心细致。仅用1个月,他就走遍了该镇14个村,带动400余名村民参与唱歌活动。

  后来,余邦文调到原青神县天池乡工作后,依然把“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让群众动起来,跳起来”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天池乡地处偏僻山区,余邦文利用晚上时间,用自行车搭着电视机、机前往各村播放节目,动员村民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2005年,天池乡和瑞峰镇合并,余邦文成为瑞峰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继续在基层扎根到现在。

  申报非遗

  让民俗文化留得久走得远

  如何推广本土特色民俗文化,余邦文一直在思考。“牛儿灯”是瑞峰镇一种独特的民俗艺术,以牛灯表演为主要内容,展现农耕文化,但随着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牛儿灯”日渐式微。2010年,为了推广这一民俗文化,余邦文和文艺爱好者汪明中开始了研究之旅。他们从改变“牛儿灯”的外表入手,重新制作牛皮、牛头,数量也由1头牛增加到5头。之后,在表演“牛儿灯”时增加了听觉元素,发展“牛儿灯”音乐。

  经过“改良”后的“牛儿灯”受到了村民的喜爱,渐渐地,“牛儿灯”成了青神县大大小小演出的火热节目。“牛儿灯”在青神火了,可如何让这些节目传递到更远的地方呢?2012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念头从余邦文脑海闪过。说干就干,余邦文用一个食指在电脑键盘上硬是敲出了几千字的申报材料。在他努力下,“牛儿灯”成功列入眉山市级非遗名录。

  此后,除了“牛儿灯”,龙舟等本土民俗文化也被演绎成文艺节目,渐渐重回大众视野,成为瑞峰镇重要的文化节目。

  “你经常唱的那首山歌有名字吗?能不能慢慢地唱一遍给我听?”闲暇时,余邦文常常带着他的本子和相机走村跑乡,遇到奇闻轶事、民俗活动便记录下来。“将地方民俗发展起来,才能让文化留得久,走得远。”他说。

  如今,瑞峰镇每个村都有了自己的文艺宣传队,村民的文化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作者:袁丽霞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log日志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波士顿旅行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