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学诊疗越来越依赖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在部分医务工作者心中,医疗服务过程中不能缺失的人文关怀却日渐淡漠,这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如何培养富有人文的优秀医学人才,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曾益新。
曾益新:医学是一门充满了人文的科学,除了具有科学技术的一般属性以外,还在于医学是一门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既以人为研究客体,又直接服务于人。因此,医学比其他任何科学都更强调人文关怀。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温暖的人文关怀,从来就是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人文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群众就医体验和“获得感”。坦率地讲,一些医患沟通上的问题甚至医患矛盾的发生,与有的医务人员人文素养不足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医学人文建设,医学人文,已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记者:早在20世纪末,我们就认识到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当前的医学模式还主要是生物医学模式,如何真正实现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曾益新:虽然许多专家一直呼吁重视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但是要真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必须依靠大批具有高精尖医学技能且具有丰厚人文素养的新型医学人才去研究这种模式,同时传帮带的,使学生在老师的培养关爱、言传身教中感受职业,在浓郁的人文素养中成长。
记者:您曾经说过,要让医疗服务充满人性的温度,医务人员对患者有一颗关爱的心是至关重要的。您认为如何提升医务人员的爱心呢?
曾益新:医学人文建设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在让医疗服务更加人性化的同时,尊重关爱医务人员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在要求医务人员去关爱患者之前,首先要让医务人员得到关爱,因为得到关爱的医务人员才能更好地去关爱患者。
目前,有些医院的管理者需要转变,加强对在职在岗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传统的管理观念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设想为约束与被约束、控制与被控制、监督与被监督的紧张对立的关系。医院管理者要摒弃这种管理的弊端,要尊重医务人员、理解医务人员,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鼓励他们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工作的幸福感。
曾益新:所谓“大医”都是始于心诚,而成于精湛。当前,医务工作者要改变“见病不见人”的单纯技术服务观念,在诊疗方式上需要了解病人的心理与情绪,重视与病人的沟通,要使医学实践从单纯寻求药物、手术的治疗转向追求治疗安全、持续有效、微创或无创、改善预后、经济耗费低和尽可能好的生命质量。而对于医院来说,服务流程的设计要为患者着想,尽可能地方便、优质、高效、温馨,要努力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人文关怀。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与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把思想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这也为我们加强医学人文建设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的契机。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