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儋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海南西部中心城市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8-5-15 7:23:54 人气: 来源:

  儋州市最早建制于公元前110年,古称儋耳郡,是海南岛建制最早的两个古郡之一,位于海南岛西北部,濒临北部湾。拥有海南全省1/10土地、1/9海岸线平方公里,海岸线多万),是海南省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海南西部的经济、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

  儋州辖区内共有17个乡镇、10个国营农场,居于海南发展现代新型工业的核心地带,其经济发展与海口、三亚呈三足鼎立之势。举世瞩目的国家级开发区洋浦经济开发区、全国第四个保税港区洋浦保税港区,以及科教力量雄厚的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都位于儋州境内。

  儋州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公元1097年,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贬谪儋州三年间,苏东坡明道,使儋州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从此时开始成为海南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海南重教的传统。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此后,儋州人才辈出,名声远播,在海南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受此历史文化熏陶,儋州文化底蕴厚重,人文鼎盛,许多儋州人都会吟诗作对,善写对联,能歌善舞,儋州因此而荣获“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以及“诗乡歌海”等美称,儋州民歌种类繁多,其中儋州山歌和调声最为盛行。

  悠久的历史不但给儋州市留下了醇厚的文风,同时留下了众多古迹,如汉代伏波井、中和古镇、东坡书院等。山清水秀的儋州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以拥有1万公顷的森林面积而居海南全省首位,珍稀树种资源更是首屈一指,仅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植物园就保存有上千个珍贵树种。

  文化风气甚浓的儋州,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2010年儋州全年接待游客达50.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6亿元,全市生产总值达116.3亿元,同比增长12.2%。

  此外,儋州陆海交通发达,西环铁、环岛高速公横穿市境,海运可直抵东南亚和祖国各沿海城市。多年来,儋州抓住海南建省办大特区和洋浦开发的契机,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走“重视工业、强化农业、搞活贸易、开拓旅游、发展渔业”的经济发展子,使全市经济得到超常规的高速度发展。

  儋州是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战略龙头,丰富的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的三大产业、不断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加上洋浦的辐射和带动、良好的政策平台,儋州的发展条件非常优越。儋州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良好机遇,构建更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抓住融入东盟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良好机遇,建立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

  东坡书院位于儋州市中和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享有“天南名胜”之称,这里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儋州谪居三年间所居住过的地方。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从惠州贬至儋州,历时三年多,苏东坡在此居住和,以文会友,中原文化。经由苏东坡的和人格影响,海南文风蔚然,此后海南在中国的科举取士中屡有斩获,于明朝时至于巅峰。

  公元1098年,儋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而修建东坡书院,书院旧址至今已经历了900年的风雨,几番修建、扩建,东坡书院成为当地颇具规模的旅游点。

  书院大门轩昂宏阔,院内古林静谧,曲径通幽,载酒亭、载酒堂等建筑古色古香。载酒亭为重檐歇山顶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亭东西两侧是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

  载酒堂则是当年苏东坡被贬昌化军(现儋州市)时居住、的场所。书院内大殿和两侧厢房,展出苏东坡许多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民图》。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

  书院大殿在载酒堂后面,两者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连,形成一个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树,叶茂荫浓。东坡的彩雕陈列大殿正中,苏东坡、苏过、黎子云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如今,儋州人爱好吟诗作对,有许多民间诗社,可见东坡遗风深植儋耳延绵不息,东坡书院也成为海南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

  中和古镇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西南6公里处,为儋州州治,是海南比较古老的一个小镇,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谪居三年于此。由于苏东坡对本地文化的影响,几百年来,这里的人都很爱吟诗作对,中和古镇享誉“诗对之乡”。这里古迹不少,镇东有东坡书院、桄榔庵、东坡井等,宋代建筑的古城至今尚保存有西、北两个城门,可见当时的宏伟规模。

  中和古镇历史悠久,大约公元前100年,伏波将军博德渡海南征,设置了儋耳郡,郡治设在南滩浦(现儋州旧州坡)。梁大同年间(公元546年),岭南巾帼英雄冼太夫人渡海收复海南,驻军南滩浦。这年灾荒困扰南滩浦,冼太夫人决定将郡治从南滩浦迁移至美丽富饶的宜伦河畔,从此了中和古镇长达1300多年的“州城”历史。

  目前,古城现存西门(镇海门)、北门(武定门)及瓮城和两城门相连的城墙,东门(德化门)、南门(柔远门)两城门及部分城墙已毁。中和古城是海南年代较早、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址,古镇内还有保存完好的古街道复兴街和古民居。2006年5月,古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据悉,1920年至抗日战争前,得益于当时民族手工业短暂繁荣的大背景,中和古镇复兴街各大商号大肆兴建骑楼。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这条街上商号有上百家,“广祥隆”、“广生号”、“广德生”、“保生堂”、“成记栈”仔细留意查找,仍能从长满青苔发黑的墙面上发现为数不多的老商号招牌字样。其中,“广祥隆”商号骑楼是当时复兴街第一高楼、也是目前保存最好的骑楼之一。这座拥有两间铺面的三层骑楼,外立面一边是仿罗马立柱,一边是拱形西洋风格的雕花窗户,顶层的楼牌上还雕刻着松树、野鹤等中国吉祥图案,如今纹理依然清晰。

  儋州传统手工业的特色沉淀得令人叫绝,“长坡米烂洛基粽,木棠欧馍永昌葱;马井红鱼香破釜,排浦薯香吃肚膨”。从这首儋州山歌里可以看到长坡米烂在当地中的。制作米烂的工序非常复杂,冷水泡米两天,磨成米浆,倒入纱布包裹,不断揉搓挤出水分,米浆变成米团,放入蒸笼中蒸1个小时,取出放在石臼中舂烂,边舂边倒入适量的熟米浆,直到柔软适度,易成条状。将米烂团装进一个细长的袋子,袋子末端有花洒状出口,挤压袋子,一条条米线流进装满沸水的锅中,然后捞出放凉。

  锅头田、鸡屎藤、年糕、油糕、芝麻花生馍等美食也独具特色。锅头田,也叫锅边膜,是中和镇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风味食品。它是用米浆和味道鲜美的海鲜汤制作的。先将汤煮沸,用瓢舀米浆沿着锅边倒下来,顷刻锅边米浆受热“起脚”,用锅铲把它铲到锅里,这时“锅头田”就成了。鲜美的汤里一片片不规整的米粉片软嫩滑爽,配上一点炸得干干脆脆的小虾及虾油,再调一点当地的辣椒酱,热乎乎地来上一碗,鲜香、软滑的粉片与热汤,间伴着能咬出声的干脆小虾,还不待细品,便都滑进肚中,只留下满口的鲜香和一身淋漓的热汗。

  “白馍千层堪可餐,鱿鱼虾米辍成斑。葱花瘦肉随油点,仙女闻香赶下凡。”这首当地流传的诗盛赞千层白馍。而其他的儋州小吃也能找到一些相关诗句或者古老的故事。

  “活化石”一样的千年古盐田,位于儋州洋浦半岛西南处,濒临新英湾,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古盐场,其所沿用至今的古老传统制盐工艺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制盐手工业发展的历史。千年古盐田是我国最早的一个日晒制盐点,也是我国最后一个保留原始日晒制盐方式的古盐场,距今1200多年,总面积750亩,有7300多个形态各异的砚式盐槽,年产量500吨。

  相传,在1200多年前,一群谭姓盐工从福建莆田渡海南下,来到此居住后重操旧业,煮盐为生。后来,盐工偶然发现在海边的石头上有凹积的海水被烈日晒干后结晶成白盐花。于是,盐工们就地取材,改“煮海为盐”为“晒海为盐”,将海岸边火山岩石凿成浅浅的砚状石槽,并把海水涨潮时涌入低洼海滩里的海水舀到石槽里,让烈日曝晒成盐。

  经过世代传承和发展,盐工们不断改进晒盐技艺,形成了“蓄海水湮盐田茅草过滤制盐卤水石槽晒收盐”等几道工序。由于这里的盐味鲜,并对多种疾病有疗效,清朝乾隆闻报后,御书“正德”赐给盐田人。

  目前,古盐田仍保存有700多亩的盐田,7300多个石槽,晒盐泥地、盐泥池、盐卤水池各约十个,蓄海水池约六七十个。当地盐田村目前有203户共889人,从事制盐的家庭40来户,技艺传承部分是35岁至55岁之间的中年人。

  千百年来,沧海桑田,如今在现代化厂区林立的洋浦经济开发区内,盐田村人依然在古老的盐田里沿袭着1200多年来古老的制盐技艺,被人们称为洋浦最早的“工业”。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log日志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波士顿旅行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