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人文地理 · 探寻创业足迹 他们是历史的者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20-1-7 10:30:11 人气: 来源:

  100天时间不长,但在这100多天的采访奔波中,记者被一种着,一个个忘我的创业典型、一个个燃烧的奉献故事……

  随着讲述者的回忆,记者一次次穿越时空,仿佛和他们一起回到了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回到那个振奋的年代。

  9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红岗区八百垧小区,在钻井二公司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五把铁锹闹”之一的王秀敏老人。

  “无论什么时候,再苦再难,也要响应国家号召!”81岁的王秀敏老人,操着浓重口音,激动地告诉记者。采访中,老人凝视着“五把铁锹闹”的合影,不止一次这样说。

  “1961年3月,我跟随老伴从青海来到,当时萨尔图除了干打垒,到处都是草甸子,大家生活很艰苦。家属们白天捡粪积肥,晚上参加学习。第二年,指挥部动员职工家属开荒种地,我马上响应号召报了名,我们五姐妹组成了服务队。1962年4月中旬,在薛桂芳大姐的带领下,我们到八一村附近开始开荒种地,后来加入的家属越来越多,开垦的面积也越来越大,有力地支援了石油大会战。”

  80岁高龄的孙崇德老人,1960年3月,跟随队长喜从玉门来到,一起参加了轰动全国的石油大会战,他亲眼目睹了铁人喜带领石油工人“人拉肩扛”和“万人誓师大会”。

  说起这些,老人一脸自豪,老人一直都是铁人喜的“铁杆粉丝”,“当时,老队长一下火车,不问吃、不问住,提出了三个问题:井位在哪儿?钻机啥时候到?这里打井的最高纪录是多少?”

  1960年4月2日,钻井设备运到火车站后,井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吊装设备不够用。老队长告诉大维基解密黄菊内幕家:“绝对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拉到井场。”老队长带领大家奋战了3天3夜,硬是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用双手和双肩把60多吨钻井设备卸下火车,然后再装上汽车,搬运到井场安装就位。

  王秀珍是当年石油大会战时缝补厂的第一批工人,当年到缝补厂视察的总理,还曾与她亲切地交谈握手。

  记者能找到王秀珍,十分不易。由于时间久远,想找到一名当年缝补厂的亲历者,可谓大海捞针。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当年缝补厂女工王秀珍的名字映入记者眼中,但资料上仅有几十字介绍和一部座机电话号码。几经辗转,记者终于联系上老人。

  老人头脑,思清晰,“1961年1月,我和丈夫、孩子,还有公公、婆婆,一家五口从甘肃酒泉来到。在缝补厂一干就是10年,虽然很苦很累,但那时大家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当时团结一心的经历,永远不会忘。”王秀珍深情地说。

  “一拆一手油,一抖一身灰”,当时主要加工“两旧一新”棉工服,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关键词:人文地理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波士顿旅行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