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20-6-17 10:22:40 人气: 来源:

  :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等科学和技术在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并日益深入地普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对人类能力及其独尊地位造成了巨大的挑战,而且亦导致了人的性质的变化。流行的意见面对人工智能持续提升的紧迫压力和人的性质变化的冲击,采取了的和矛盾的立场,既否定人的变化的必然性,又对人工智能的可能前景束手无策而怀悲观失败的心态。这种挑战和现象人们重新思考关涉人的哲学基本问题,亦再度激发人文主义的核心关切。今天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类在认识、发明和制造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并不断促进它们升级的同时,也持续地增进和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从现在起,人类必定要有意识地和促进自身的进化。此种发展和进化在今天业经呈现出文化的与物理的统一趋势,这正是人们应对充满各种挑战的人类前景而积极观点的根据所在。

  今天,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改变人类社会,而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则直接引起人类本身的某些变化。这些科学和技术的进展一方面使得人类获得了深刻认识、利用和自然的强大工具,亦获得了深刻认识人类自身、发挥其潜力和能力并改善自身的有效手段,尤其在增进人类健康和长寿、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等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前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升级也可能产生在智力等方面全面于人类的超级智能,从而使人类平添了被支配、甚至消灭的风险。

  本文的中心任务就在于这个核心问题,即人的性质的变化,在人文主义视野之下研究它的过去、现在和前景。围绕这个核心问题,笔者将具体分析它之所以被忽略的原因,人们在认识和应对这种变化时形成了哪些盲点。在这个基础之上,笔者将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人文主义的基本,以论证这个时代人类自尊和自信的必要性及其根据。这个核心问题直接关涉哲学基础理论,于是,本文的讨论和研究将在哲学的境域中展开,并且必然亦要关涉和重新思考既有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和心灵哲学等的理论意义,重新研究和原则的基础和有效范围。从方上来说,人类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态度应是面向未来而做出现在的筹划。当下的问题,包括过去累积下来的问题,都只有在未来才能得到有效的措置。那些以过去的传统和观念来限定今天和未来人类活动的主张,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行的。

  对什么是人工智能,人们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而对什么是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回答更是形形色色。不过,无论分歧如何悬殊,近十几年的经验事实表明,人工智能在弈棋、翻译、无人驾驶、疾病诊断和图像与动态识别等人类智能高级应用领域迅速拓展。它在帮助人类解决各类复杂问题并满足其现实需要上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功能,以及它的发展速度和运用于各种领域的拓展潜力,超出了多数人的认识和理解之外。为此,笔者要从探讨人工智能的定义并考察人工智能时代的特征入手,以便准确地把握和刻画这个时代的性质、特点和趋势,以及它如何造成了人的性质的变化和演进。

  笔者之所以使用人工智能时代这个名称,乃是以人工智能为这个时代的标志,而非认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仅限于人工智能。基因科学和技术同样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人们一般不会使用基因工程时代这样的说法,或许相对而言它的影响和意义没有人工智能那么普遍。但是,要理解这个时代,就必须理解基因科学和技术及其实践意义。此外,我们还必须与它们一起构成了这个时代基本特征的那些新兴而主流的现象的现实影响,了解这些现象的知识境域,领会其意义。

  首先,人类知识达到了惊人的深度和广度。从宏观上来说,人们关于物理世界的认识尺度,在时间上,达到137.98±0.37亿光年;在空间上,人类可观察到的距离为46亿光年。在微观方面,人们已经认识了两类基本粒子。在规则方面,人们已经认识了间四种基本作用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范围。

  其次,信息及其网络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结构的一个部分。信息社会与人工智能都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一般而言,人工智能乃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①在信息社会中,巨量信息的利用和处理需借助人类智能之外更高效的手段,而人工智能的滥觞确实出于这样的目的和需要。只有具备了有效的处理手段,信息的生产、分配、整合和综合应用才是可能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信息社会和人工智能相互依赖,而人工智能无疑是信息社会的中枢部分。

  再次,自1953年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以来,生命科学已把关于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建立在水平,从此之后,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完成了一个飞跃,因而克隆生命、改变生命的遗传性质等操作在一定条件下成了现实。这就意谓,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新生命的性质甚至创造某种新的生命类型。在神经科学领域,光遗传学工具包已经能够精确操作神经元的兴奋性。

  最后,各种高速交通工具和设施使得人类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交往变得方便和快捷,彼此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而人类的、社会和经济等关系相应地也发生了改变。虽然地球村的概念最早是指人们之间通过电信通讯等手段所建立的紧密关系,但高速交通工具才切实地改变了人们现实的地域空间观念,消除了距离阻隔,而互联网又真正实现了地球上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即时联系、交流和合作。

  前述四个方面标志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主要特征和现象。它们表明,不仅人类知识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类的方式、手段和同样发生了关键的乃至性的变化,而这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类群体性质的变化,而且人类生物的性质也开始经历某种变化。在所有这些现象中,人工智能又最为特殊,它的出现和未来发展可能直接导致某种另类智能的出现,即所谓的强人工智能。下面,笔者先来集中讨论三种将直接改变人的性质和地位的现象。

  从字面上来理解,人工智能就是人类自己发明并制造的能力。埃特尔在考察了若干人工智能的定义之后,认为赖斯的定义最为赅简并解决了其他定义的矛盾:“人工智能就是关于如何使计算机去做现在由人做得更好的事情的研究。”②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回避了实质的。关于人工智能之人工的意义,人们的意见并没有多大不同,而关于其智能的意义则呈现相当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争执点:第一,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第二,类人的人工智能与非类人的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在学术文献中通常称为人工一般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简称AGI)③或超级智能,乃是指一种能够自主地学习、行动、设定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智能,亦即它是一种能够成功地从事人类任何智力工作的机器智能。在这个意义上,它等于一种人工自为者(agent),④与人类自为者相类似。相应地,弱人工智能就自主的智能,不是自为者,而是人类智能的替力或助手。在一般的理解中,它只能执行人类设定的目的并于人类而行动。它能够代替人类处理许多人类智能难以完成的计算、学习、搜索、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与任务,只是这些工作与任务都由人设计和指定,行动的指令亦由人发出,并且随时根据人的意志而中止。

  人类智能是以生命为基础的高级能力,因此,诸如生命的维持所必需的新陈代谢、复制(繁殖)和成长,乃是人类自为者的自然基础和条件。那么,作为自为者,人工一般智能是否也应当具有同样的功能?否则,作为一种物质系统,它存在的根据和条件始终受人控制和供给,也就难以真正成为自为者。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在当下很难设想那种兼具自主目的、情感、联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如何能够产生出来,因此,人工自为者在可预见的未来暂时不会出现。当下迅速崛起和进步的人工智能主流事实上属于弱人工智能,它们在专域(domain-specific)的能力远胜人类智能。这些能力现在还在快速地提升和拓展。除了技术任务和弈棋,它们现在也能谱曲、绘画、写诗,进入了人类自以为傲的艺术领域。而艺术的价值判断就又牵涉情感,加之弱人工智能看来在逐渐发展出综合能力,这就使另一些人人工一般智能一定会出现,至少与人类水平相当的人工自为者将出现。⑤

  如果人工自为者属于类人智能,那么迄今有关人的一切理论,尤其是哲学的基础理论就受到根本性的挑战。第一,人类除了自己的,还没有见识过任何其他类型的智能或,现在这种智能已不再是抽象的可能性,而是具备了若干现实基础的可能性。第二,除了人类智能和人工一般智能,在这个中,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智能。这样的观点亦具有相当有力的理论根据。因此,对当代人来说,与人类智能对等的同类的存在不再是科学幻想,而是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努力的一个方向,并且这种努力看起来愈益逼近其现实性。哲学在这里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先前一切有关人性和的理论都要予以重新的审视,而对其他可能的能力则要从头理解和认识。

  迄今为止,哲学尚未对现在的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达成共识,而人的性质却又开始经历重大变化。仅就此而论,哲学就需要从头回答如下的三重问题:第一,继续回答人是什么;第二,从理论上回应性质变化之后的人是什么;第三,解释性质变化前后的人之间的关系。

  人文主义是人类、确认和定向的,在历史上,它形成了许多流派,包含诸多不同的倾向和理论,尽管如此,在这个复合的大潮流之中,始终存在着引导人文主义进步和上升的主流。笔者将撇开枝节而直达本质,从各种流派中概括出人文主义的核心主题。

  康德关于人的四个哲学追问,即我能认识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能期望什么、和人是什么,⑥不仅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依然是有效的纲要,同样也可用作追问迄今为止的人文主义诸流派共同核心的指针。这四个追问既有实质的内容,亦承带方的意义。在中国传统中,无论依据其字面意义还是其内在意义,人文始终包含变化和进步的意思。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中,人文主义各有其侧重,并且经历了起伏的演变。但是,无论如何,人文主义之人文就是人创造出来的人的存在的新形象,以及对这个创造过程、形象的理解和说明,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是共通的。

  人的创造和发展的前提就是确证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和发展的根据和意义。在人文主义视野中,人的存在和发展始终具有当下即是的特征,始终与现实处于互动之中。人的发展不仅出于人的自主要求,也受到自然以及人自身所造就的的和促进,而在现代社会,后一种所起的促进作用甚至比肩于前一种。人们容易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在人的活动所造就的对象——包括——面前,人其实也作为对象而存在和活动,而无论这样的关系是主动地造就还是被动地发生的。在这个意义上,在理解人文主义时,人们就需要增加人作为自己活动对象之对象这样一个维度,诚然,这个维度同时就指明了人文主义所受到的一种特殊的和激励。

  不仅如此,这个判断还蕴涵了更深一层的、也尚未被清楚地出来的意义,即人的一切活动原本就是人文主义的。在先前,多数人倾向于将人文主义在狭隘的意义上,将它与生产、科学和技术活动等分离。譬如,在20世纪上半叶之前,人们在论述人文主义时,无论多么遥远都会追溯并关联到古希腊罗马文化、及其经典作品。这样的人文主义被萨顿称为文学式的人文主义。⑧自20世纪中期之后,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与传统的人文学科乃至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分离,并且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也进一步分离,除了持续地回溯古典文化,文学式人文主义越来越深地沉浸于语言和概念的思辨之中,而这些概念、阶级和解放到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无不用来解释仿佛越来越令人不满的现代世界。在这种氛围之下,人文主义看起来只有越来越狭隘的出:或者回归到那个未被异化的因而理想的人的存在,或者在永远不知希望在何处的之中打转。⑨以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或其他标志出现的人文主义也陷入同样的困境。就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同时混合了宿命论、和其他一些消极因素一样,20世纪文学式人文主义亦明显地表现出了某些主义和无所作为的特征。布洛克认为,自20世纪上半叶起人文主义所经历的主要冲突乃是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情感或非的因素与的冲突。⑩事实上,自20世纪起,如下一种消极情绪渐渐地迷漫于人文主义之中:人不仅受到了制度的和,还受到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和。与此相应,如下一类倾向和态度在今天依然有不小影响:反对进步、保持传统的风俗、习惯,甚至古代社会的制度和习俗,甚至。

  因此,立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重新考察和反思,就是要和发现为那些狭义的人文主义者所忽略、轻视乃至的人文主义原本的重要因素,即贯彻在现代人活动的各个方面的人文主义和性质。正是在当代境域之下,同时面向人类的未来时代,人文主义才能得到真切的理解和。

  现在,人类演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根本的关节点。迄今为止的人文主义都以既有的人——从智人出现以来生物性质未经历过改变的人——为对象,这样的人文主义也可以称为智人人文主义。而现在,现代智人的生物性质正在面临改变,任雪案件而本文所要分析和讨论的正是这样视域中的人文主义。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波士顿旅行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