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发改委周冰图片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美术教师臧晋玉最近拨打热线电话反映,她父辈的老家住在宿城区埠子镇古庄村,小时候就听说,古庄村曾是画钟馗的专业村。“随着时间的推移,钟馗画在村里渐行渐远,很多会画画的村民都丢下了画笔。”臧晋玉希望呼吁,能够和传承钟馗画这种民俗文化。
臧晋玉在读研究生之前,曾在皂河庙会上拍到一位老人在卖钟馗画,这张照片获得了2014年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后来才知道,这位老人是现在古庄村唯一卖钟馗画的人。”臧晋玉说,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自己很想传承这种民间艺术。不久前,她还专程前往古庄村学画民俗画。
记者前去采访时,古庄村古北组75岁老人臧家年说,年轻时,他和很多村民一样都是画工,用对开的白纸画钟馗,一个人一天至少能画200张。臧家年说,画里的主人公钟馗被尊为“判官”。曾有人说,钟馗画是中国民间艺术里的瑰宝。
“古庄村曾是画钟馗的专业村,在上个世纪大集体年代,八成村民靠画钟馗画为生,现在许多村民陆续丢弃了画笔,全村只能找到一户人家还在画钟馗画。”臧家年说,人们把钟馗称为“判官”,把钟馗画买回家,意在驱、护佑家宅平安。传说中的钟馗就相当于古代民间诸神中的“超级明星”,所以在每年端午节、春节、正月十五等节日期间,钟馗画特别好卖。
“古庄村画钟馗画的历史,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无人能说清。”臧家年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在大人的影响下学会了画钟馗画。由于那时候钟馗画的销特别好,全村老少很多人都以此为生。“古庄村的古南、古北两个村民小组,当时有60多户人家,无一例外都在画钟馗画,其他几个村民小组画画的虽然少一点,但是他们都会到这两个村民小组批发钟馗画到外地销售,可以说当时全村靠钟馗画养家糊口的占绝大多数。”臧家年说。
在臧家年的记忆里,过去除了农业生产,画钟馗画成了全村多数人的主业,大到九旬老翁,小到七八岁孩童,人人都会画,古庄村也因此出了名。当时画出来的钟馗画,大多销往安徽、山东等地,它是古庄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村里还有一户人家在画钟馗画?面对记者的提问,臧家年说:“有一对老夫妻,这些年就没中断过画钟馗画。”
臧家年所说的这户人家,老夫妻生活,住在古庄村官东组。今年84岁的黄秀申老人听说记者想看看钟馗画,便兴致勃勃地从屋里一摞画中拿出几幅展示。“这都是我老伴画的,今年春节后受疫情影响,不少庙会停办了,所以就没卖出去,等到端午节估计能卖出几十张。”黄秀申说,他只负责卖画,老伴才是真正的“画家”,家里所有的钟馗画,都出自老伴吴翠华之手。
77岁的吴翠华耳聪目明,村民们说,她是古庄村唯一画钟馗画的人。据吴翠华介绍,她嫁到古庄村以后,刚开始并不会画画。当年为了生计,黄秀申把村民家的画批发过来,然后步行到外地零售,收入可观。“过去大家都很钟馗,家家户户都会买一张钟馗画贴在家里。有的贴在床里边,有的挂在屋顶上。”吴翠华说。
“三个儿子会画,我学画很晚,大概在50岁左右才自己画,画多少老伴就能卖出去多少。”吴翠华说,渐渐地,过年时购买钟馗画回家祈福的人变少了,三个儿子也不再画了。因为自己年龄大,没有什么适合自己做的事情,所以她还在,尽管销变窄,但是还有市场。过去一张钟馗画能换到三四斤粮食,现在一张画也能卖到四五元钱,本小利大。
吴翠华创作的钟馗画,线条流畅,色彩艳丽。据她介绍,画里除了有钟馗,还要画上,即:蝎子、蝙蝠、蛇、蜈蚣和蟾蜍。除此之外,还要印上“老虎印”、“灵璧官印”以及“图”。她说,村里的人早就不再创作这类民俗画了,自己闲着也没事做,也不想丢掉这个传统手艺。
就钟馗画的传说,记者采访了埠子镇文广中心主任李剑冰。他说,在传说中,小孩夜里嚎哭,在床里边贴上一张钟馗画就可以促进孩子入睡。听起来具有色彩,但细究起来还有点科学道理。钟馗画中的红色,用的是名叫朱砂的颜料。朱砂是中药,具有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的功效,对不宁、心悸、失眠、惊风、咽喉肿痛以及口舌生疮等有疗效。“至于现在很少有人热衷这种民俗画,是因为科技进步了,各种影像光彩夺目,传统手工民俗画也就慢慢被人们遗忘了。”李剑冰说。
这种民俗画是否应该加以和传承?据宿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共服务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负责人王慧春介绍,早在15年前,文化部门就对民间民俗传统文化进行过普查,而钟馗民俗画这个项目却没有被普查出来,当地文化部门也没有将这类技艺或手艺反映上来,所以就没有被列入项目。“我们将安排宿城区文化部门进行细致调查了解,由区文化部门按照国家进行数字化。”王慧春说,数字化,就是对现有钟馗画进行拍摄,将手艺人的、视频收录下来,进行保存。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