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波士顿美食 > 正文

跟海涛走世界美国东西海岸游之四浏览华盛顿费城(图

类别:波士顿美食 日期:2016-10-1 14:12:37 人气: 来源:

  央广网北京11月29日消息(记者冯赣勇)2015.11.19,美国西部时间10:50,“跟海涛看世界--美国东西海岸赏名城风采”旅游团进入第六天行程,上午离开下榻的拉斯维加斯ArizonaTharlies酒店,途中经到拉斯维加斯奥特莱斯购物后前往拉斯维加斯国际机场,从这里将乘美国2755内陆航班前往东部城市、美国首都华盛顿进行东海岸之旅。

  团队离开拉斯维加斯(摄影:王珏)

  在机场,团友们对前来送行的本次团队西部游的地接导游王文涛及司机小戴,对大家此行无微不至的上佳服务,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期望下次有缘来美国再次相会。到底是拉斯维加斯,经过安检区,来到候机厅,满目的各类博彩机撞入人们眼帘。一些乘客也颇有雅兴地再最后赌上一把。可能如果运气好的,备不住能把旅游的费用赚回来也不是神话……当然这是笑谈。

  拉斯维加斯机场的博彩设施(摄影:冯赣勇)

  2015.11.20,美国东部时间凌晨02:15,“跟海涛看世界”旅游团,经过近四个小时的飞行,顺利抵达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前来接机的地接导游李琦,是个来自河南开封的小伙子,由于飞机延误,致使他从纽约赶来后,已经在机场呆了好几个小时,因此看上去他极其疲惫。他告诉大家,这里的时差又比西部延后了三小时。当天注定是很辛苦的一天,因为抵达酒店后睡上五个小时左右,就开始了华盛顿之旅。

  团队下榻的华盛顿酒店(摄影:冯赣勇)

  美国首都华盛顿全称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D.C.),被美国人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心脏”,是为了纪念开国元勋华盛顿和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而命名的。华盛顿与美国其他城市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政治气息较浓。来到华盛顿,似乎可以看到美国的崛起和强大。

  华盛顿郊外景色(摄影:冯赣勇)

  华盛顿历史上曾是印第安人的居住地,17世纪初欧洲移民在此建立烟草种植园。1789年华盛顿决定在此建都。整个市区呈正四边形,布局匀称,视野开阔。全市的建筑物都不超过华盛顿纪念碑的高度,市中心的国会大厦是全城最高的大楼,也不过只有八层楼。全城几乎没有工厂,因而环境异常整洁,当地从业者大部分都是公职人员,其他的基本都从事文化、商业、娱乐及旅游业的工作。

  华盛顿林肯纪念堂(摄影:冯赣勇)

  2015.11.20,美国西部时间09:30,团队离开下榻的华盛顿ComfortINN酒店,记者一行首先驱车来到著名的林肯纪念堂瞻仰。林肯纪念堂(LincolnMemorial),被视为美国永恒的塑像及华盛顿市标志,为纪念美国第十六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建。是一座用通体洁白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建造的古希腊神殿式纪念堂。纪念堂矗立在华盛顿一块相对独立、直径约400米的国家大草坪西端,碧波如染的波托马克河东岸上,与东端的国会大厦遥遥相望,地表以上是将近5米高的花岗岩基石。建造在石台上的纪念堂高约18.3米,加上基石,纪念堂有23米多高。纪念堂柱廊东西宽约36米,南北长约57米,是一个长方形建筑。

  导游李琦向团友们介绍林肯纪念堂(摄影:冯赣勇)

  纪念堂东门外,宽阔的石阶层层递进,将数不尽的游人引入圣洁的纪念堂。林肯纪念堂外廊四周共有36根石柱,柱高13.4米,底部直径2.26米。高大厚重的外廊石柱颇有希腊巴台农神庙的风格,象征着林肯在世时美国的36个州。纪念堂顶部护墙上有48朵下垂的花饰,代表纪念堂落成时美国的48个州。廊柱上端护栏上刻着48个州的名字。在纪念堂正面的一条长长的碧水池的远端,是著名的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前的两侧分别为越南战争与朝鲜战争纪念地。整座纪念堂周边的环境庄重、典雅与秀美交相辉映。

  站在林肯纪念堂前眺望华盛顿纪念碑(摄影:冯赣勇)

  登上层层石阶来到高高的纪念堂前,进入纪念堂仰望,一座大理石的林肯雕像放置在纪念堂正中央,他的手安放于椅子扶手两边,神情肃穆。雕像上方是一句题词--“林肯将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里”。这座林肯坐像是由当时美国著名雕刻家丹尼尔·切斯特·法兰奇(DanielChesterFrench)创作的。

  非常传神的林肯坐像(摄影:冯赣勇)

  仔细瞩目观林肯坐像非常传神,林肯的目光穿过大门,注视倒影池对面凌天一柱的华盛顿纪念碑,还有大草坪尽头的国会大厦。此间寓意无穷,足可令人咀嚼。这尊雕像很大,如果按这个比例改成立像,雕像高度将达28英尺(约8.53米)。雕像由28块石头雕成后拼接而成,看上去浑然一体。这是根据雕刻家提供的放样,再由石刻家皮奇里面利(Piccirilli)两兄弟花了4年多时间雕刻的。整个雕像的估算为88400美元。

  林肯纪念堂的石柱(摄影:冯赣勇)

  林肯汉白玉雕像后的墙壁上方铭刻着4行大字:InthistempleasintheheartsofthepeopleforwhomhesavedtheUnionthememoryofAbrahamLincolnisenshrinedforever展堂南北两边石壁上铭刻着林肯的两篇著名演说,南墙上的是《自由的新生──葛底斯堡演说》全文。纪念堂北墙上则是林肯1865年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词,全文稍长一些。第二次就职演说气势磅礴,充满情感。林肯纪念堂于1914年破土动工,完成于1922年。纪念堂气氛庄严,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瞻仰。已故总统林肯是最受尊敬的美国总统之一,人民不会忘记他对美国作出的贡献──解放奴隶和维护美国统一。也正是他从社会最低层看出奴隶制的丑恶,揭穿“人人生来平等”的虚伪面纱。虽然他被残酷暗杀,但他的精神将永存林肯纪念堂中。

  林肯纪念堂的摄制组(摄影:冯赣勇)

  从纪念堂下来先来到位于左侧的越战纪念墙。越战(1961-1975年),是以越南共和国(南越)及美国为一方、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及南越民族阵线之间为另一方之间的战争。最后以越南民主共和国统一南越、美国撤出越南而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给北越大量政治、外交、经济、战争物资及军事方面的支持。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了。为了忘却的纪念,1982年美国国会决定建造越战纪念碑,经费与韩战纪念碑一样,由私人募捐。

  越战纪念墙前的美国士兵(摄影:冯赣勇)

  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系时年21岁的华裔学生林璎的方案,在1400多个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她的方案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砌3米多高的黑色花岗石墙体,两端从地下往高升起,在中间交会于地面。花岗石刻有越战中阵亡的58132名战士的名字。在纪念墙外还有一座三位满身戎装的美军士兵,炯炯有神的目光凝视着前方,好像是为这里纪念墙上,因这场战争牺牲的英灵们进行守护。

  越战纪念墙(摄影:冯赣勇)

  游人们参观这堵墙壁,有如在翻阅一册历史书,用林璎自己的话:“(活人和死人)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之处再次相会。”她设计的理念是:是人、而不是政治,接受死亡的现实之后才能主宰自己回归光明。因此整个设计对这次战争没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越战纪念墙拓阵亡人字的一家人(摄影:冯赣勇)

  记者在这里参观时,看到有一家人,年长的好像是爷爷一辈儿的,带领着几个孩子在用纸拓贴墙上阵亡者的名字,可能牺牲者是他们的亲人,拓下家人的名字或是为了纪念。战争是残酷的,这里的牺牲者,如果他们在天之灵有知,后人还在惦念着他们,也许会有很大的安慰。

  朝鲜战争纪念地(摄影:冯赣勇)

  离开越战墙来到对面不远处另一端的韩战纪念处。韩战(1950—1953),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27日美国时任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派兵进入朝鲜。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美国提案,成立以美国将军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的联合国军。当时,除了韩国外,有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土耳其、泰国、南非、希腊、比利时、卢森堡、埃塞俄比亚和哥伦比亚16个国家派军队参战。美国派出三分之一陆军、五分之一空军、二分之一海军投入战争。10月19日,中国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名义入朝应战。25日,拉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战争打了近三年,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最后仍以三八线为界,分南北朝鲜而治。

  韩战纪念地的墙壁(摄影:冯赣勇)

  记者在韩战纪念地看到,这里有19个美国大兵的塑像。他们头戴钢盔、身披风雨衣,组成散兵线,在泥泞的土地上艰难前进。表情复杂,样子疲惫、无奈、害怕、恐惧、警惕.......,让人感到了战争的残酷气氛。朝鲜战争用美国人的话说,他们是去为一个不认识、从未见过面的民族打仗,结果以五万多官兵的阵亡和伤兵以及近千万的代价在板门店签署协议。

  韩战纪念地通讯兵(摄影:冯赣勇)

  对于美国人来说,朝鲜战争是他们最不愿意提起的回忆之一,这也是他们把朝鲜战争称为“被遗忘的战争”的名字由来。在这场战争,中美两国军队和联合国军到底损失了多少呢?纪念地的几块花岗岩上刻有如下数字:死亡是U.S.A54246、U.N.628833;失踪是U.S.A8177、U.N.470267。

  韩战纪念地的水池(摄影:冯赣勇)

  同行的团友,军事科学院退休干部罗友琳先生,参加后感触颇深,他在自己的微信中写道:在林肯纪念堂两侧的竟然是美国人精心设计的两片韩战与越战,(我们称之为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战争)的墓园。为什么这两场战争会给美国历史留下如此永远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呢?在我的眼中,因为它都与我们中国人有关。在此前美国历经的战争中,他们总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尤其是二战。由此也戴上了世界“老大”的桂冠。然而,唯独这两场战争,煞了它的威风,灭了它的锐气,沉重的代价使它不得不这样去做,否则无法向历史、向人民交代。

  军事科学院退休干部罗友琳(右)看回放的图片(摄影:冯赣勇)

  我从墓园缓缓走过,此刻我是两种心情同在。一种是,我骄傲、自豪。因为是中国人打痛了他,打怕了他,让他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韩战”,我们之间是面对面的博杀。“越战”,我们扮演的是“隐形杀手”的角色,功不可没,它“心知肚明”;另一种是,我怜悯、惋惜。因为战争是不人道的。美国人为此有多少家庭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和子女。望着那些前来凭吊的人们,我思绪万千,但有一点我们是共同的,那就是以此来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人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杰弗逊纪念堂(摄影:冯赣勇)

  离开林肯纪念堂,驱车不远就是依然位于波托马克河岸畔另一侧的杰弗逊纪念堂。杰弗逊纪念堂是为纪念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而建,1938年在罗斯福主持下开工,至1943年落成。

  杰弗逊雕像(摄影:冯赣勇)

  这座纪念堂,按杰弗逊喜爱的罗马神殿式圆顶建筑风格设计,是一座高96英尺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大厅中央耸立着高近6米的杰弗逊总统立身铜像。身后的石壁上,镌刻着杰弗逊生前的话:“我已经在上帝圣坛前发过誓,永远反对笼罩着人类心灵的任何形式的暴政。”每年四月,纪念馆旁的潮汐湖畔樱花盛开,配上湖中纪念馆的倒影,景色十分秀丽。

  杰弗逊纪念堂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为杰弗逊纪念堂了纪念杰弗逊而建造的这座洁白的、以科林斯式石柱环绕的圆顶建筑本身也成了经典之作。整座纪念堂典雅纯洁,外围共有54根花岗岩石柱,每根长43英尺(约13米),重45吨,给人一种沉静的感觉。纪念堂的北面是大斜坡状台阶,游人至此都需仰望,看到由8根大石柱支撑的门廊山墙上一组庄严的大理石浮雕。那是美国独立前夕,杰弗逊等5人受大陆会议委任,起草《独立宣言》的情景。年轻的杰弗逊站在中间,他的左侧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杰弗逊的右侧是另两位合作者罗杰·谢尔曼和罗伯特·利文斯顿。这组石雕像的作者是纽约的雕刻家温曼(AdolphA.Weinman),他受杰弗逊纪念堂修建委员会的委托,赶在纪念堂落成之前完成了这个作品。

  杰弗逊纪念堂的石柱(摄影:冯赣勇)

  踏上7.6米高的石阶,就走进了纪念堂。圆形的主纪念室直径82英尺(约25米),地面铺以粉色和灰色相间的田纳西大理石。主纪念室四周环绕着16根13米多高的石柱。高5.8米(19英尺)的黑色杰弗逊铜像坐落在1.8米高的白色明尼苏达州大理石基座上,是圆形纪念堂的中心。纪念堂洁白的穹顶是用印第安纳花岗岩构造的,比杰弗逊铜像的头顶又高出了20米。

  华盛顿波托马克河畔景色(摄影:冯赣勇)

  结束了杰弗逊纪念堂的瞻仰,驱车向著名的白宫进发。沿途经过了美国国家美术馆、美国航空博物馆等几个博物馆,李琦介绍道:美国的这些博物馆实际上都属于美国史密斯博物院旗下。史密森尼博物院的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拥有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包括: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NationalMuseumofAmericanHistory)、艺术工业大楼(ArtandIndustriesBuilding)、赫希洪博物馆(HirshhornMuseum)(著名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国立美国艺术博物馆(NationalMuseumofAmericanArt)、国立非洲艺术博物馆(NationalMuseumofAfricanArt)、国立航空航天博物馆(NationalMuseumofAirandSpace)、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NationalMuseumofNaturalHistory)等等。

  华盛顿博物馆街区的周边景色(摄影:冯赣勇)

  这些展馆在华盛顿特区的心脏地位,处于国会大厦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的大草坪两边,集中分布着14座国家博物馆。例如,美国国家美术馆就在靠近国会大厦的一端,毗邻著名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分东馆西馆两部分,西馆是与其他博物馆较统一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东馆则是一座完全现代风格的三角形建筑,由贝聿铭设计。东、西两馆的不同建筑风格,也正好反映两个馆的不同收藏。东馆只收藏现代艺术作品,而西馆收藏有从中世纪至今的绘画和雕塑作品。

  华盛顿街头的导游图(摄影:冯赣勇)

  纵观世界大国,每个国家的首都,都有至少一座国家级的大型美术馆,可是美国国家美术馆的兴建却来之不易。提出设想之时,美国历史短短一百年,在文化方面更是捉襟见肘,兴建一座堂堂国家美术馆谈何容易!这座国家美术馆的最终建成,原美国财政部长梅隆功不可没,他向罗斯福总统写信,表示愿意将自己的个人收藏全部捐献出来建造美术馆,并希望落成之后使用“国家美术馆”作为名字,以便于其他收藏家捐献珍藏。他的提议得到国会批准之后,80岁的梅隆亲自指定设计杰弗逊纪念堂的著名建筑学家约翰·波普为设计师,设计建造了这座气势恢弘,典雅不凡的国家美术馆。

  华盛顿街头的商档(摄影:冯赣勇)

  博物馆之美,不仅在于它的藏品有多少,更重要的是博物馆本身就是最美的建筑艺术。蜿蜒的穹顶,精雕的拱门,彩绘的玻璃……这一切在阳光映透下都充满了灵动,也吸引了每一位参观者的目光。这里一步一景,不经意的一览都足以让人驻足半天。

  华盛顿白宫(摄影:冯赣勇)

  终于来到了戒备森严的白宫了。只见隔着一条马路的白宫在一片铁栅栏的包围中,门口游弋着荷枪实弹的警察,还有一些看去像便衣的保安人员。人们只能站在铁栅栏外的空隙中向内眺望。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美国拍摄的《惊天危机》,又名《白宫沦陷》影片,在那部影片中表现了当时白宫是对外供游人开放参观的,而恐怖分子就是利用冒充游客的身份,劫持了美国总统,从而引发的一个惊心动魄的劫持与反劫持故事。所以,在记者看来,当前在世界反恐形式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白宫如此高密度的警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白宫前合影留念(摄影:冯赣勇)

  白宫是美国总统的官邸和办公室。白宫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ParkService)拥有,是“总统公园”(PresidentsPark)的一部分。美国经济情报局对白宫的代号是“Crown”。二十美元纸币的背面图片就是白宫。这座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宾夕法尼亚西北大道1600号的白宫,是一幢白色的新古典风格砂岩建筑物,北接拉斐特广场,南邻爱丽普斯公园,与高耸的华盛顿纪念碑相望,是一座白色的二层楼房。因为白宫是美国总统的居住和办公的地点,“白宫”一词常代指美国政府,譬如“白宫宣布,英国首相白高敦访问美国”。

  华盛顿白宫周边街景(摄影:冯赣勇)

  从白宫回返的路上,正好近距离地看到了在瞻仰林肯纪念堂时,站在堂前门口登高远眺对面的华盛顿纪念碑。华盛顿纪念碑是美国华府的地标,为纪念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石碑建筑物的内部中空,是世界最高的石制建筑,原本米尔斯的最初设计是在底部有开国英雄柱廊围绕着华盛顿纪念碑,但在美国工兵处陆军上校凯西被托付重新设计地基与塔身之后,他放弃了柱廊的构想,专注于方尖碑的建造,并将地基挖深、以古埃及的比例重新设计主塔。

  白宫外面的景致(摄影:冯赣勇)

  华盛顿纪念碑的位置是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呈正方形、底部宽22.4米、高169.045米,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70秒到顶端的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望华盛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纪念碑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其中一块刻有中文的纪念石是清政府赠送的。纪念碑的四周是碧草如茵的大草坪,这里经常会举行集会和游行。

  壮观的华盛顿纪念碑(摄影:冯赣勇)

  据李琦介绍,如果从空中俯瞰,人们会发现华盛顿纪念碑位于中心位置,就像一条中轴线将国会大厦、白宫、林肯纪念堂、杰弗逊纪念堂等连了起来,两侧的建筑刚好形成一个十字架状。

  近观华盛顿纪念碑(摄影:冯赣勇)

  团友们在华盛顿最后参观的国会大厦。国会大厦位于华盛顿25米高的国会山上,是美国的心脏建筑,是一座以白色外墙和圆顶著称的知名华盛顿建筑,是美国的权力中心。可惜,此次前来,刚好赶上这座著名的建筑正在修缮中,在众多新闻中看到的未曾谋面,却异常熟悉的圆顶建筑,整个被脚手架围了个严严实实。难以得见其真容,如果说此行稍微有点遗憾的话,莫过于此。

  正在修缮中的国会大厦(摄影:冯赣勇)

  国会大厦建于1793-1800年,与华盛顿的多栋重要建筑一样,亦未幸免于1814年英美战争的损毁。战后重建之后,百年以来,国会大厦又进行了包括1851-1867年的浩大重建工程在内的多次扩建,最终形成了今日的格局。国会大厦是一幢全长233米的3层建筑,以白色大理石为主料,中央顶楼上建有出镜率极高的3层大圆顶,圆顶之上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铜雕像。大圆顶两侧的南北翼楼,分别为众议院和参议院办公地。众议院的会议厅就是美国总统宣读年度国情咨文的地方。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是古典复兴风格建筑的代表作。

  国会山庄外的导游图(摄影:冯赣勇)

  国会大厦东面的大草坪是历届总统举行就职典礼的地方。站在大草坪上看去,国会大厦圆顶之下的圆柱式门廊气势宏伟,门廊内的3座铜质“哥伦布门”,质地厚重,其上雕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浮雕,大门内即为国会大厦的圆形大厅。在圆形大厅,可以看到美国政治的缩影。

  白宫前的雕像(摄影:冯赣勇)

  在圆形大厅的四壁挂有8幅记录美国重要历史时刻的油画,而55米高的穹顶上,则是19世纪意大利画家布伦米迪及其学生所绘的大型画作,画面中心为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华盛顿身侧分别为胜利女神和自由女神,画面中的其他13位女神则代表美国初立的13州。大厅所立的杰出总统石雕,每一尊都是一个时代。圆形大厅南侧还设有专门的雕像厅,其内为美国50州的名人像,合立一堂,是美国凝聚力的象征。

  国会大厦前留影(摄影:李琦)

  结束了华盛顿的观光,全团驱车向美国东部之旅的第二站--费城进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于当日下午四点左右抵达费城。对于美国费城,给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曾经来中国演出的费城交响乐团。然而当真正来到这座城市时,才知道作为美国独立民主象征之一的自由钟博物馆,以及当年华盛顿签署独立宣言的独立宫才真正是费城的骄傲。

  美国费城市中心一角(摄影:冯赣勇)

  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美国第五大城的费城,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肯尼迪大街不远的本广场,矗立在河涧中心,是费城商业的核心地区,从这里出发,这座城市棋盘状的布局一览无余。费城艺术博物馆、罗定博物馆、斯费天文馆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纪念馆分布在本杰明·富兰克林大街上,这条大街通往世界闻名的费尔蒙特公园。还有《独立宣言》诞生地独立宫,外形古朴,是美国历史的见证。这里种族融合,快乐的古典乐和满是欢乐的街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被人们誉为“居住城”。

  费城自由钟博物馆(摄影:冯赣勇)

  由于时间有限,首先来到自由钟博物馆参观。进馆后首先观摩了一部反映自由钟诞生的视频专题片,通过片中反映的一段动人心魄历史,让人们一下对费城,对自由钟以及美国人民的独立运动有了极为生动形象的认识。

  近观饱经沧桑的自由钟(摄影:冯赣勇)

  自由钟是费城的象征,更是美国自由精神的象征,是美国人的骄傲。它参与了美国早期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虽然自由钟的历史只有250多年,重量只有900多公斤,由多种金属混合铸成。在1751年由宾州州议会以100英镑的价格从英国订购,当年工艺水平显然有限,第二年大钟运到费城,试敲时就破裂了。一年后两个当地铸造工重新铸造,总算成功。1835年庆祝华盛顿生日时,又被几个孩子敲出了一尺长的裂痕。十年后在同样的活动中,它被敲了几个小时,结果出现了我们在展馆中看到的这条著名的锯齿状裂缝,而在事实上那并不是唯一的裂缝。自由钟再也无法修复,除了每年的独立日,全美大小教堂钟声齐鸣,头一个敲响的是自由钟,虽然它极少被使用,但是它的似乎并不怎样响亮的声音宣告了美国的自由和独立。

  费城独立宫(摄影:冯赣勇)

  在自由钟博物馆对面不远就是著名的独立宫(IndependenceHall)。独立宫建立于1732年,原为宾夕法尼亚州的州政府。这是一座两层的旧式红砖楼房,乳白色的门窗,乳白色的尖塔,塔上镶嵌着一座大时钟,塔顶就是当年悬挂自由钟的地方。整座建筑朴实无华,却又透着庄严,令人肃然起敬。独立宫的两翼还有两座对称的小楼,一样的红色砖墙,一样的建筑风格,分别是当年的旧议会大楼和旧市政厅。

  独立宫外的华盛顿将军像(摄影:冯赣勇)

  独立宫一楼的会议室,是《独立宣言》和宪法的签署地。当年华盛顿将军、富兰克林、杰弗逊、各州代表坐过的桌子、椅子,用来签名的鹅毛笔、墨水,华盛顿当时宣读《独立宣言》的会议室前台等等,都以当年的原始状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寂静的空间里,不禁让游人们回想起200多年前在这里发生的激烈辩论。是他们的勇气与智慧改变了美国的命运,也奠定了当今美国人民价值观念的基础。在独立宫外还矗立着一座华盛顿的雕像十分壮观醒目,它与整座独立宫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新闻热线:4008000088E-mail:

推荐:

关键词:美国西海岸:4
0
0
0
0
0
0
0
0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log日志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波士顿旅行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