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喜欢站在风口上的日本软银(SoftBank)又出一记重拳,宣布将从谷歌母公司Alphabet手中收购两家机器人公司——其中就包括名声响亮的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以及另一件机器人公司Schaft。尽管没有公布具体条款,但从丰田手里成功截胡,孙此举还是一举业界!
孙从未掩饰自己对物联网,尤其是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趣。去年,软银的陪伴机器人Pepper已经上市发售,这一产品来自于过去几年收购的数家机器人公司。
他在解释波士顿动力这一收购时表示,“有很多问题,是我们无法用人类的能力来解决的。智能机器人将成为信息下一个阶段的关键驱动力。”波士顿动力在机器人领域有着很高的声望,而且经常带给惊喜,自然被不差钱且正在全球范围内加大对科技企业大规模、长期投资的软银看中,将其收入囊中。
拥有了Pepper和波士顿动力之后,如今的软银,在机器人领域目前已经遥遥领先。软银是不缺资金弹药的,源源不断的资金输入了研发的进行,孙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重视给予了研发奋斗的希望。未来,软银机器人帝国的崛起将无法。眼见,孙的机器人帝国梦已经指日可待了?
说起波士顿动力,该公司在机器人动力方面堪称业界翘楚,每次在网络上发布最新研发出来的机器人视频,都会让人产生一种人类马上要被机器人取代的紧迫感,在网络上引发激烈的讨论。目前,波士顿动力研制出来并投入市场的机器人有Handle、Little Dog、Atlas、Cheetah等。此外,在研发具有学习能力的机器方面,波士顿动力也走在行业的前列。
显而易见的是,波士顿动力这类技术创新型公司的压力不小,早年 DARPA 对它的长期大力资助起到很大作用。这种体量的机器人在制造、人力、物力等成本上付出动辄成百上千万,且短期内无法获得合理产出,如果没有持续性投入难以为继。
日本软件银行集团(SoftBank)是孙在在1981年创立,并于1994年在日本上市的综合性风险投资公司,主要致力IT产业的投资,包括网络、电信、科技、金融等等。
软银几乎掌握了日本70%的互联网经济,在全球投资过的公司已超过600家,在全球主要的300多家IT公司拥有多数股份。去年7月,软银决定以243亿英镑(约合320亿美元)收购芯片巨头ARM,溢价率高达43%;10月,软银又宣布与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联手,打造规模高达1000亿美元的科技投资基金。
软银愿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软银愿景基金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中向全球科技行业投资最多1000亿美元,寻找能够在未来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科技公司。目前,该基金已在首轮募集到超过930亿美元资金,第一单便投了机器人公司——收购波士顿动力及Schaft。
如此充沛的现金流,自然得益于软银之前的成功投资,套现阿里巴巴(2014年阿里巴巴纽交所后,14年前的2000万如今暴涨至500多亿美元),就为软银收购ARM提供了足够的弹药。目前,软银市值约10.43万亿日元(约945亿美元),简而言之一句话——不差钱。
尽管软银旗下业务众多,在全球都有庞大的投资,其运营商业务遍布全球,但它的核心产业依然是通讯产业,在经历宽带、固网、移动等运营阶段之后,软银集团需要转型,并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对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孙在数年前就已开始。2010 年,在软银集团 30 年大会上,孙向员工询问未来转型的机遇在何处,呼声最高的是机器人。尽管机器人是一个载体,但它能融入大量技术,传统技术有 IT、互联网、电信等,新技术有大数据、材料以及人工智能等。
软银的机器人帝国拥有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方面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的多个子公司,技术与资源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是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巨人。
然而,孙的目标显然不是成为机器人研发生产商,实际上其力推的机器人Pepper是由郭台铭的富士康生产,研发则是其参股的法国Aldebaran公司,而且孙对Pepper采取开源研发策略,从“终端-宽带-应用”三合一的角度来看,孙在做与苹果创建“iPhone生态系统”类似的事情。孙积极投身机器人产业,并将其视为是与通信并列的集团支柱事业,志在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机器人生态系统。
在孙看来,改变世界的历史事件是由一些人在正确的时间利用先进技术而触发的,如织田信长能统一日本是因为他比其他人更早地使用了。显然,孙有志于成为那个利用先进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我希望100年之后,客户回头看时会意识到正是软银推出了第一款拥有‘心’的机器人。这被看作是“软银2.0”转型的一部分。
大阪工业大学机器人工学教授本田幸夫分析分析指出,“软银想做的是将机器人厂家、投资方及用户等融合在一起的角色,只有这一角色做好了才能让机器人从技术成长为巨大的产业,带来难以预估的商业利益,而这一角色也将是最赚钱的环节。”
孙的终极梦想是成为科技界的巴菲特。他曾称自己为软银集团制定了一个为期300年的计划,旨在打造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公司。今年4月,孙领投了对滴滴出行55亿美元的投资,创下历史最高风投记录。如今,掌握着千亿美元基金,孙可以地践行自己“野心”。
从软银对Pepper项目、对机器人项目的重视、以及软银自身的“不差钱”大概可以猜到,这次波士顿动力也算是给自己找了个不错的买家。被软银收购之后,充足的经费允许波士顿动力在面对“有效 + 昂贵”和“可能有效 + 便宜”的决策中永远选择前者,可以潜心研究手中的“屠龙术”,而暂时不必为柴米油盐担忧。
对已经不同程度地涉猎人工智能相关软硬件公司收购的软银而言,波士顿动力为其补充一类技术解决方案的同时,也有机会推进这些公司在技术方向上的整合。软银目前正在拓展人形机器人Pepper业务,孙将智能机器人定位为今后的重点领域。9日交易宣布后,软银股价大幅上涨7%,达到近20年来高点。本次一口气收购两家机器人公司,其中一家还像波士顿动力这般世界知名的公司。
有消息指出,丰田或亚马逊此前有兴趣收购波士顿动力,以用于制造或仓库作业。然而,波士顿动力最终花落软银,成为了孙实现其人工智能帝国扩张的重要一步,其机器人帝国的野心已经初露头角,这很有可能只是软银机器人帝国布局的一小部分,看一看软银近些年都投了哪些公司,或许可以更直观些。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几年最大的一笔投资给了ARM,而ARM的盈利模式相当独特,凭借授权掌握了移动芯片的命脉,未来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哪个厂商都无法绕过,这是最底层的技术的价值。孙还预测过,到2035年,全球平均每人拥有的物联网设备,将由2010年的2个大幅提升至100个,其中大部分都将安装ARM芯片。凭借一笔收购,就能从一大波公司手上数钱,掌握整个网络的核心资源,收购波士顿动力也亦如此。
可以说,软银对于机器人布的不是一两年的局,甚至不是十年内的局,而是人类技术的下一个新时代。软银的机器人帝国梦想正在逐渐现实,未来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相关动向。
Google出售波士顿动力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出于商业化的考虑。彭博社曾报道,拉里·佩奇的一位助手曾在某会议上的发言称,这种规模的初创企业(指波士顿动力)决不能耗费高于30% 的资源投入到一件需要10年才能成功的事情上,必须在几年内就开始取得收入来抵消开支。但波士顿动力对商业价值这件事也并不上心。
那么软银就不在乎商业价值吗?也不见得,或许可以从软银收购的另一家机器人公司Aldebaran的经历一窥端倪。
Aldebaran此前是一家法国公司,它开发了知名的机器人Nao,一款自主的可编程人形机器人。2010年的时候,二十台Nao在上海世博会上的群舞让公司声名鹊起。这款机器目前也是全球在教学与科研领域里占有率最高的机器人。2012年Aldebaran以1亿美元的价格被软银收购。
不过收购后的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和顺利。当时有讳言称,自收购后软银将软件开发都移到了自己公司内部,导致Aldebaran软件部门团队人员的离职。更有甚者,有员工甚至开始怀疑软银想榨干Aldebaran的资源,以为Pepper服务。还有传出,称软银想砍掉Nao,因为在开发Pepper时,它是有存在必要的,但Pepper出来后就可有可无了。在2014年,Aldebaran经历了三次CTO轮换,理由可能是对Pepper的开发进程感到不满。7月时,这家公司还裁掉了近四分之一的员工。
当时母公司软银与Aldebaran往往很难达成一致的原因,很可能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后者的管理团队失职。软银收购后,Aldebaran的人员也进行了快速扩张,短期内就增长到了130人,但管理者无法驾驭这种状况。另外,当时的CEO及创始人Bruno Maisonnier对人机界面(HCI)很感兴趣,而且更注重人与机器人和平共处这样的课题,而不是人形机器人的实际用途。直到Pepper发布前,软银都认为Aldebaran会成为全球机器人领域的领导者。但自收购的第一天起,它就的研发就一直在烧钱,旗舰产品Nao也基本只在学校和实验室出现,谈不上普及。
这些与波士顿动力的状况都十分相似。波士顿动力的创始人Marc Raibert对商业化也不以为然,他曾说:“我,只有我们在波士顿做的事才能带来终极的产品,我们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天马行空。”
只是无论归结为管理失误、文化差异,还是或收购不当,都是一件容易的事,实际情况却往往更复杂。一方面是无可匹敌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是无法变现的烦恼,这对任何商业公司来说都是的选择。波士顿动力“软银化”是否会水土不服都未可知。
美国著名科技撰稿人布莱恩·希特(Brian Heater)对软银提出,“希望他们不要‘波士顿动力’的研发和业务,让它保持原样发展下去。”
软银正在筹集的愿景基金(Vision Fund)曾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下一阶段的信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打造可能变为现实的业务将需要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长期的投资。”孙认为,智能机器人将逐渐进入企业、家庭和公共空间,其种类以后会呈几何数增长。而到了2040年左右,智能机器人的数量会超越人口的数量,市场前景非常诱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和判断,软银在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和物联网领域频繁开展大手笔布局,希冀从各方面入手缔造一个强大的机器人帝国。
不过,软银的“机器人帝国”野心背后也隐藏是巨大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孙在互联网泡沫期间投资了约800家公司,声称要打造数字时代的“网阀”。当时软银股价大涨,孙的身价在2000年达到680亿美元,几乎超越比尔·盖茨成为世界新首富。而随后互联网泡沫破灭让他的投资血本无归,股票价值蒸发了99%。
毫无疑问,凭借强大的资本力量,收购波士顿动力和机器人公司Schaft,将为软银带来了许多可能的好处,但资本犹如双刃剑,既能也能伤己。接连收购全球知名机器人公司,软银过早地自己的野心,将自己摆在了风口浪尖上,这次机器人史上最重磅的收购盛宴是成是败,还得看软银和波士顿动力合体之后的化学反应了。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