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国著名的木渎古镇地处苏州城西南,南起灵岩山脚箭河木渎古镇景区,西延灵岩山、天平山麓,北至苏州高新区,东至金枫、街。2013年4月24日在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蒋宏坤召开的“木渎镇灵天线整治会”上,木渎镇汇报的新整治方案,范围由原来的5269亩,扩大到9258亩。新方案振奋,给木渎镇的发展带来了希望。
这一区域自古以来就以奇秀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兼之丰富的人文历史,交融荟萃。有吴地人文始祖泰伯,春秋吴国君主夫差、美人西施,东汉隐士梁鸿,晋代名士陆玩、高僧智积,唐代诗人白居易、韦应物,北宋名相范仲淹、学者朱长文、文学家苏轼,南宋军事家韩世忠、文学家范成大,元代医学家倪维德,明代高僧藕益大师、著名才子高启、杨基、唐寅、文徵明,清代康熙、乾隆二帝、状元毕沅、诗人沈德潜、书画家徐枋,近代高僧印光等等皆在这里因缘聚合,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和典故。那么这里的历史人文景观当如何定位呢?
高志其先生关于“木渎镇灵天线人文景观文化定位的讲话”是大文化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生动体现。这一讲话主线清楚,贯穿全局,是引导苏州市、江苏省乃至全国中小城镇的文化建设纲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思索。
2013年5月3日,应木渎镇邀请,高志其一行数人,在木渎镇党委委员、经济开发区党委许峰、党委宣传委员俞菊、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员、苏州日报原副总编沈石声、凤凰周刊财经顾问沈铭及苏州市政协委员、木渎镇政协委员、雕刻家戈春暖的陪同下,对乾隆御道的周边的人文景观进行了考察。
考察组从天平山后乐书院开始。
在参观李根源的老师——大休禅师的墓时,高志其指出:“大休禅师六岁习儒,十三岁,十七岁学佛,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与士大夫阶层的一个基本与发展规律,即:由儒见道而终于佛。”
在参观完天平山至灵岩山乾隆御道后,木渎镇许峰委员、雕刻家戈春暖及高志其一行来到了整体景观规划展示室,观看了展示图后,高志其说道:“文化定位要提纲挈领,唯提纲挈领才能纲举目张。这里从天平山的范仲淹纪念馆开始,一直贯穿到灵岩山,乾隆御道的两边,罗列着诸多的教、文化、经史、文学、艺术、雕塑、医学、军事等人文历史景观。当我们面对百家纷呈、琳琅满目的文化人物及其内涵时,应当如何梳理呢?如何提纲挈领呢?正如曹雪芹写大观园,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物、事件,他如何下笔呢?于是他选择从贾雨村的“假语村言”,点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开始。
同样,我们可以这么说,乾隆御道两侧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因此,不能散乱无忌的对待它们,从具体的景观而论景观,从具体的人物而论人物,而必须把它们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怎么形成?就根据大文化的五大关系来形成。为此,要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但纲在哪里?纲在前后的两个点!一个是泰伯墓,一个是范仲淹墓。这两个点常重要的。从泰伯到范仲淹体现了什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圣贤和圣贤群体。”
当专家团最后来到的主摩崖石刻时,高志其说道:“这里近有天平寺,远有灵岩山,道观散缀西南,儒士比比皆是,故单纯放儒道佛的东西不太适合,必须是超越儒道佛,是儒道佛的和合,是儒道佛共同拥有的思想、原理、。即从规律到真理,从真理道真谛。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从左至中,从右至中,从上至中,从下至中,都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当人们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应看到的是直指核心,直指至理,直指人们的灵魂深处,即任由一点皆可回归本源、回归终极。
这一处的摩崖石刻应该是群体摩崖石刻的总汇,要令人感到心灵的震撼,的与开悟。”
“为什么?前二处的大型摩崖石刻,皆为内容,一为金刚经,一为寿经。因寿经体量过大,故可放四十八愿,这是寿经的精华。这二处定名则为金刚摩崖石刻。
因此,在此处的摩崖石刻中,要对中华儒道佛文化作一个高度的总结与概括。
高志其先生,随即诵出了他所撰的两篇辞赋:
“登麓之道不同,而山顶见月则同;凿井之地不同,而天下水源则同;求证之意不同,而规律则同;不同,而时空真谛则同”。
“与天地相往来,与古今圣贤相往来,与规律相往来,与时空真谛相往来。”
实地考察结束后,即召开了“木渎镇乾隆御道及周边人文景观规划座谈会”,高志其先生又作了如下的发言:“今天下午,我们一起参观了一下灵天线,参观完以后我有一个感受,我想说,根据那里所看到的东西,就是沿天平山御道两侧,最后那张全景展示图,我们可以这么说,这个地方,也即木渎镇,可以说是吴地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应该是先有木渎镇,后有苏州城。从姑苏繁华图和今天的苏州现实版图对比看来,今天这个繁花似锦的大苏州,恰恰是源起于这个地方。”
高志其接着说道:“我们要对这个地方进行一个文化定位。应该如何定?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
大概在前年,我应湖南常德市市委、市的邀请,到常德市的桃花源去考察。我们的考察十分简单,就是上午半天还下着雨。考察完了以后下午让我讲。我给他们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报告呢?就是关于“香格里拉和桃花源的不同文化定位”。因为我们说香格里拉是一方,桃花源也是世外桃源,不受战争、兵祸、种种一切的干扰。但是香格里拉的文化定位是什么?桃花源的文化定位是什么?他们有哪些是属于同一种性质的联系,又有哪些是属于本质的不同?当我们谈到藏地,我们肯定要想到香格里拉,那是举世闻名的地方。当我们想到汉地,我们会想到桃花源,世外桃源嘛。然而它们的文化定位的不同点在哪里呢?
香格里拉的缘起是源于藏传佛教香巴拉王国的一个传说,一个在那个时空中存在的,它是源于藏传佛教的香巴拉王国,所以香格里拉的定位就是教的定位,准确讲是教中的佛教。
桃花源的定位则是源于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它源于一个文学作品,它就不能称之为教文化的定位,顶多只是传统文化的定位。因为它源于一篇散文,由是而传诸于世。
那么我们要知道,教和文化是不等同的。不错,文化是科学之母,一切科学都产生于文化。不管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唱歌跳舞、音乐雕塑都属于人文科学。当然,按科学的分类,还有思维科学。不管还有其他的,心理学也好,认知科学也好,都是属于科学,而产生科学的是文化。
而文化的根源是教。一切文化都是源于教而产生的。
我那次在寒山寺“美丽中国美丽世界和合文化与世界文明和合国际意义与现实作用座谈会”上跟大家也讲了,如果你到欧洲去访问,看到美仑美奂的建筑、音乐、喷泉、绘画,乃至等等一切美的东西,如果抽掉了教的原理和精义,剩下的只是物质的堆砌和无意义的符号,因为那些音乐绘画就成为无意义的符号了。你到阿拉伯世界去访问亦然如是,你抽掉了伊斯兰教的原理和精义,剩下的就只是无意义的符号和物质的堆砌。
同样,在中华大地上,如果你抽掉了儒、道、佛,你说这个大地上,我们还剩下的是什么?剩下的人也只是一群没有与文化内涵的行尸走肉。
在印度,你如果抽掉了一切印度教的东西,当然尼泊尔也是属于印度教,佛教只是占少部分,如果抽掉了印度教,剩下的也只是物质的堆砌和无意义的符号,以及万亿的行尸走肉。
当然我在那里讲的很多,我把包括的,比如英国文学作家写的《消失的地平线》的故事给他们大概给他们讲了一下,又讲了一个《桃园源记》,做了一个关于香格里拉和桃花源不同的文化定位的分析与阐述。它们既有性质的相通,又有本质的不同,但是又是相互联系的。
文化和教、科学,我现在讲到了三大关系,也讲到了四大关系,我就不往下讲了。今天下午我在这里,走了这一,我发觉在御道的两侧,可以说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要素,哪四个要素呢?就是儒、道、易、佛。为什么说易呢?易是道之根、儒之源。我们的上古文化,就是易学的文化,易理的文化,易义的文化。易者,先天是伏羲所创,后天,是周文王所创。好,这个原理就在这里,所以我在车上跟你们讲,你们要高度注重泰伯这个人。这里写得还不详细,他说是周太皇,那么周太皇是文王和武王的祖先。众所周知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泰伯可以说在他身上秉承了两种,一种是三皇五帝,都是我们的圣贤群体的鼻祖,甚至我们中华民族的传承也源于他们,所以他们是人文始祖、始祖,同时他们所进行的《易经》的研究,又成为开创规律研究的始祖。
中华民族的文化,一个是,一个是规律。我们的规律就源于《易经》。所以,先天伏羲易,后天文王易。那么泰伯身上,就应该具备这两种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
殷、商、周很重要,周朝八百年,孔子作为一个山东的商周王朝的移民,他能够说:“吾崇周,崇尚周礼,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崇尚周朝的礼仪,这个礼仪就是为了天下之序化,此其一。其二,孔子两度拜访,从的《经》的“德为儒所用”,形而上的东西我不管,敬而远之。德,民之用也,之用也,帝王之用也。他用周礼、经的德以及易经,开创了。《易辞》传说是孔子所著,所以易者,道之根,儒之源。
我们说,所创,你可以这么说,但这么说也不准确。所创的这个道,他是源于中国的上古文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就在于易。这一点你们要从泰伯身上来寻找,他能够推位让国。因为常州的天宁宝塔寺,《天宁宝塔赋》是我写的。我在常州写《天宁宝塔赋》的时候,考察了所有常州的人文,谈到了季札,开一郡之风。孔子同样是去拜谒季札的墓,并为季札墓题词。那么我们说泰伯和季札都能够三让家国,不争,他们身上就是体现了上古文化的。你们抓住了泰伯,就是抓住了传统文化中一个很根本的东西,即圣贤。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我们上古文化圣贤的一脉赓续、百代相承中,衍生了、儒教,以及在这个基础上迎来了印度的佛教。所以这个根很重要。
那么再一行去,我们明显地看到,包括周边,儒道佛,包括周边灵岩山,大休墓,无隐庵,这是佛家的东西,周边还散缀着道观。所以儒、道、易、佛四者兼具。我们先不讲世界的其它文明,包括伊斯兰教,包括教、。这个是后来文明的进入,但早在汉朝、乃至秦朝,教、的前身——景教就已进入中土。这个我们先不讲,我们现在着重谈看到的这一块。
那么的角度,儒、道、易、佛四者兼具。易不是教,但是易的思想、易的产生了文化,产生了文化。以后就形成了,形成了儒教。我们就不去细分析了。再往下,文化,教有了,上古文化有了,上古文化的教也有了,我们的上古文化中也是敬所谓的,讲、,后来更多的是以来代表,帝王则称为天子。天子嘛,实际上,天之子,天地之子。因为人类从一出生就存在一种教情结。教情结从人类的生命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它不是偶然的,它是必然的,人要面对,要面对时空,要面对老少,就必然产生教情结。
那么,文化在这里就很多了,包括大休墓、范氏祖墓等等。当然在这里文化、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这个是固不待言,众所周知,毋庸赘言。
包括我讲的徐枋的故居。“朝廷小忠义,大序化。”这个道理我给你们讲了。那么对他的明确定位可以定位于徐枋先生的朝代观。朝代更替的时候你怎么办?我们说世界观分为很多种,如果一个界观只是注重到生活中,它只是生活观、家庭观而已,如果放大到整个社会,是社会观,如果放大到世界,那是世界观,如果放大到,那是观,如果放大到时空,那是他的时空观。对于徐枋,我说,不要太放大,但是放大到一定的程度上,不要淹没他,但是一定要有度、有利、有节。因为在中国朝代更换中,确实有一臣不事二主。
但是在这里我想到,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期间有一个著名官员。五代十国臣子杀君主,经常是朝代更替,但这个代在朝代更替中还是身居高位,当时所有的仕人都骂他,但是他却深受老百姓的。历代君主,你方唱罢我登场,却都在重用他。这个人的名字我一下想不起来了,但是这个人是个大,是佛教的大慈悲、大、大救济,造就了这么一个人,他就脱离了朝代观。我举这么一个例子,我们来对比,这个徐枋先生。就知道我们这个度该怎么掌握了,朝廷小忠义,大序化,黎庶百姓的安居乐业。这是最大的问题,所以要放在一个合适的。
关于“无隐庵”,那是佛教文化,但在这个佛教文化里面,它还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你们可能没有发现,我看到了。这就是清代文人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对无隐庵的叙述非常细致,精彩纷呈。我你们在修复的时候,把沈三白《浮生六记》里关于无隐庵的叙述立一块碑,甚至可以立一座沈三白的雕像,那将成为一个亮点。举例而言,我去了常州天宁寺,近代诗人徐志摩写了《天宁寺闻礼忏声》的诗篇。近年来,天宁寺树立了徐志摩的铜像及诗歌碑刻。
当然,我刚才讲了,佛教是教的教,文学已经是在人文科学底下,属于、经济、技术、艺术这一层面的。但是我认为《浮生六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一部文学名著,其实它可堪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第五大名著,所以这是一个亮点。
关于大休上人墓,你们看到的和我看到的不一样,我着重看到的是他是禅临济的传人,你们还要挖掘临济的历史,还要挖掘大休禅师的各种神奇的禅的事迹。那么也就是说,在年间,在印光大师大力的苏州,今天的苏州几乎全部属于,你们要把佛教中另外一颗璀璨的明珠,禅挖掘出来。说明禅净不二。禅即是净,净即是禅。禅净,犹如带角虎。我认为在今天一统天下的苏州,你们来挖掘大休禅师的禅的胜迹,我觉得甚好。但我对也常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然后就是韩世忠祠。我认为也要给予注意。因为爱国主义要世代相传。今天我们说的爱国主义在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忠义。在中国“忠义”的代表人物是关云长。关云长从关亭侯到伽蓝,表明关公不再仅仅是忠于兄弟之义,而是忠于世界、、时空之义,以为。我认为岳飞也是“忠义”的一个代表,而韩世忠与岳飞是齐名的。把南宋的一代名将韩世忠的“忠义”出来,这和我们今天所宣传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科学,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吴地文化的发源地,还是要体现、及回归它的本来面貌。同时,惟以历史文化的衔接及其经济的发展才能在城乡之间实行无缝对接。
总而言之,在灵天线乾隆御道上,汇集了从上古文化三皇五帝的圣贤,以及到、、佛家的圣贤,当予广泛地普及与。正如诗词中曾寄言的“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境界。如果中国大地上人人普皆舜尧,人人普皆圣贤,让圣贤流淌充溢着我们的国家,将圣贤这一宝贵的财富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并且子子孙孙传下去,这恰恰就是我们“美丽中国-----中国梦”的之所在。
2013年5月3日于苏州木渎古镇
附:
谒范公纪念馆感赋
范文正公《岳阳楼记》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终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诚斯言也。
昔君王者,天下序化大一统之象征;今执政者,天下序化大一统之代表。呜呼!古今之理,中外之史,普皆一如而已哉,今乎世界亦须和合而序化,序化而和合。
此则美丽中国、美丽世界跃然而出,此为人类大文化之道也。
高志其
癸巳春暮于苏州木渎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