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6日,由中车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首批美国波士顿橙线地铁车在顺利下线月份运抵美国,这是中国首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美国标准地铁车。
橙线地铁的下线进一步标志我国多项技术走出国门得到世界的认可,背后是我国各行业专家的智慧与付出,其中地铁内的照明与光学对于地铁内人员影响至关重要。我们知道地铁在行驶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工况,不同的工况下驾驶员身处截然不同的境,从直射的阳光到完全的地下隧道,司机室内的照度水平可以相差5~6个数量级,同时由于地铁处于高速行驶中,境保持持续高速变化。驾驶人员在这样的境中,需完成各项行驶任务,避免人为差错率,因此,地铁司机室的光污染防治举足轻重。复旦大学林燕丹教授课题组承担了橙线地铁司机室的眩光分析工作,为司机室的光污染防治提供了指导依据。
失能眩光是地铁司机室的光污染一大问题,失能眩光是一种与眼睛有着直接生理联系的眩光,又被称为生理眩光。对于失能眩光形成机理已被研究阐明并较易理解。产生过程最初被Holladay发现,他认为这个过程是光在眼球这个介质中发生散射的过程。当光进入眼睛,光子与眼睛中的一些物质,如眼角膜、晶状体以及玻璃状液发生碰撞。每一次碰撞中,光子都发生散射并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光幕。其中25~30%的杂散光是从眼角膜发出的,大约同等比例是从晶状体和玻璃状液中产生的,其余的是通过视网膜本身发生散射。光幕降低了光源周围物体的亮度对比度,这与增大物体的背景亮度有着相同的效果,从而降低了人眼的探测能力。失能眩光常用等效光幕亮度(Lv)来衡量,其程度可用阈值增量(TI)来表示,它表示一个物体在有眩光时恰能被看清的亮度与没有眩光时的比值。
不舒适眩光一定程度上削弱视觉功能,影响视觉绩效和工作效率。在重要的视觉作业场合,如交通、航空航天、重工业中甚至会造成安全隐患,长期作用则会造成心理不适感和视觉疲劳,进而引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偏头痛、眼部疾病等生理不适现象。林教授团队在本项目中,从照明与识别的整体需求出发,通过建模、仿真、工效实验的方法,分析司机室光污染来源,提升地铁司机室整体境质量,为驾驶人员创造良好、舒适的工作条件与,使其视觉疲劳减少至最低程度。
最后再次祝贺中国研制的首批美国波士顿橙线地铁车下线,希望我国越来越多的技术走出国门,世界。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