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波士顿天气 > 正文

苏州人文历史寻访明代光福古墓

类别:波士顿天气 日期:2013-2-22 15:51:15 人气: 来源:

  光福古墓光福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了解,光福山里究竟埋藏着多少座古墓恐怕谁都说不清。据我所知,就《吴县志》、《光福志》记载的古墓就有一百多处,人们普遍熟悉的远到郁泰玄和顾野王的五子等名人,近至吴梅村和文徵明的后代等文人,都长眠于此,当然光福的古墓只是苏州西南山里众多古墓中的一小部分。由于盗墓行为历来存在,古墓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年吴荫培就成立了吴中保墓会,及时扼制盗墓行为,成功并修复了多座名人墓;保墓会李根源更是遍访吴中各山,写下《吴郡西山访古记》,并以手绘图的形式将他确认过的一处处古墓标注出来,为我们留下了最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大家都说古墓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坐标,而目前大部分古墓的现状令人揪心,如若不管,就连最后一些墓石恐怕都保不住。古墓遗存刻不容缓,如何,哪些,还有待于相关部门尽快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

  本文叙述了2012年11月21日至12月6日期间数次走访光福山里的经历,我认为,真实反映所见所闻,是文字工作者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职责。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文字不严谨,想法也不成熟,理论更不专业,只为一个小小愿望:谨以小文,抛砖引玉。在此,向协助我工作的张冬宝先生和热心为我提供史料的潘振亮、孙中旺先生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又一尊石虎被盗

  2012年11月17日早晨,山里的朋友张冬宝打来电话说,昨晚的电视报道了山里古墓被盗的新闻,这座墓以前也被盗过,先后两次盗走一对石猫(疑是石虎)。听到古墓被盗,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亡羊补牢赶紧。不过冬宝君说,看相关人士在电视上的发言,这古墓不属于文保单位,似乎不太重视。是啊,苏州的宝贝实在太多。在全国上下日益注重名人效应的当今,历史文化也好,作为文化旅游也罢,各地都在争抢名人墓的归属权,而拥有成千上万座名人墓的苏州,显得多么低调。

  我和冬宝君都热爱光福的名胜古迹和人文历史,第一次在拥军活动上见面,聊起光福我们就约定,乘光福尚未大规模开发,赶紧做一件事,那就是踏遍光福的每一座山,将有价值的古迹包括古墓一一登记拍照,然而各忙各的,未付诸行动。

  我对电话那头的冬宝君说:“下星期就开始访古工作吧,不然我们会抱憾终身的。就像上次看见圣恩寺边上修挖出的石台面,当时我们还说,尺寸如此之大、品相如此完好难得一见,说不定当年康熙、乾隆帝驾幸圣恩寺时就坐在它的边上喝着茶、赏着梅呢!应该提议把它放置在圣恩寺。”“遗憾的是,没有及时行动,等我第二天过去已被砸得粉碎埋于地下铺了。”听得出冬宝君有些,我接着说:“最最的就是几年前虎山桥被拆,尽管当时的虎山桥已重建多次,对于桥本身而言没有太多的经济价值,然而拆桥的人哪里知晓,虎山桥具有不可估量的人文价值,它承载着光福多少历史文化,成就了光福多少辉煌荣耀,多少年来默默地守护着被誉为”胜似西湖“的下崦湖,并与龟山上的光福塔形成一幅经典的画面,迎来送往春日踏青、夏日赏荷、秋日闻桂、冬日探梅的川流不息的画舫丽人,被赋予了多少首赞美的诗篇和多少幅动人的画卷,如今风烛残年,却被无情地抛弃。即便它不利于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占据了不该占据的重要,那也可以移建他处,至少让它保持应有的……”我是如此的愤慨而又无奈,这些话憋在心里很久了。

  正因热爱这方水土,所以希望它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完美。在我心中仍抱有一丝奢望:终究有那么一天,人们将村中汇拢来的、从虎溪里打捞上来的石板、石墩等石材重建了虎山桥,它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光福寺桥的旁边,组成绝代双桥,桥头立一块碑,虎山桥和光福寺桥的前世。想到这里,我心里又多了一份担心,年前相关部门对光福寺桥进行了维修,这是好事,不过那块著名的武康石桥板被卸了下来,放置在寺门外,不知现在是否安然无恙?

  石虎守护的是谁?

  2012年11月19日,我读了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中光福的部分,又分别将《吴县志》和《光福志》中光福的一百多处冢墓录下。其中只有《吴县志》记录的一条与被盗古墓的地点相符,就是“章文懿公懋墓”。关于章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这样写道:“章懋(1437-1522),明金华府兰溪人,字德懋,号闇然子,晚号穀滨遗老。成化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以谏元夕张灯被杖,贬南京大理左评事,历福建佥事。考满求致仕。家居以读书为事,称枫山先生。弘治十六年起南京国子监祭酒。正德二年引疾归。世即位,进南京礼部尚书致仕。谥文懿。有《枫山语录》、《枫山集》。”

  章懋为官清贫廉洁,虽居,却一生奉行“以便民为法,以利民为论”,一心为民,忠君忧国,两袖清风,断,办书院,纂县志等,为国家、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实事。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晚年生活却相当凄惨,69岁时,妻子郭氏卒,72岁时,四月、十月长子章扩和孙章訢先后离世,而留下唯一的次子章捷又无子。正德四年(1509),章懋入继侄儿的次子章试为孙,不成想,十年后嗣孙又卒。白发人接连不断地送走黑发人,人生大悲,莫过于此,用他自己的话说“惟有伏枕待尽,已无意于人矣”。可是朝廷很看重他的能力,屡屡下旨,委其重任,章懋身处,仍以天下百姓为重,依然尽责尽力。也许章懋的行为了,在他晚年娶少妾杨氏后,83岁居然喜得一子章接。章懋过世时,章接年仅3岁,他未给幼子留下任何财产。就在章懋过世二年后,金华知府王九峰具奏“月给米二石”,旨准,章接才得以活命。如果《吴县志》记载属实,那么石虎守护的墓主人就是这位受百姓爱戴和尊敬的章懋,我们又怎么忍心将这位可敬又可怜的老人弃之荒野而不顾呢?

  由于过去坟前石碑刻字较少,即使有也多以黄石镌刻,而这种石头经不起长年累月的风化水蚀,所以时间一长很难分辨墓主人的身份,更何况明代之后盗墓严重,大多墓碑已被挪作他用。到了,盗墓原因更是具有苏州特色:一旦墓主人的后代久不问津,看坟人便理所应当的变为己有,任凭处置,一大批名人墓就这么合理又的在守墓人的手中消失了。李根源在《吴郡西山访古记》中就有相关记录,字里行间尽显担忧,“故除数大姓外,敢断言苏人必无十代、二十代保存无失之先茔也”。李根源的担心现在似乎变成了现实,而就连他放心的像礼部尚书章懋这样的“大姓墓”也终将难逃一劫?

  初次进山访古墓

  2012年11月21日,我和冬宝君约定十点半在圣恩寺附近会合,今天主要目标是寻访被盗古墓的一对石马。出门时天又下起了雨,开车行驶在山道上心情不同往常,若在平时,见到四周的山上因冷热空气交汇而薄雾飘然时,会开心地唱歌,可是今天的心情却异常沉重。到达会合处,见冬宝君带着助手小周走来。

  车停在山坳里,徒步进了一个村子。一边走,冬宝君的眼神左右扫射,像是寻找什么宝贝,我和小周也跟着左顾右盼起来。一上还真见到一些散落的墓石,我们的新奇,冬宝君不以为然,他说以前这里随处可见一堆堆石条啊石砖的,都有精美的图和文。我们来到一座民房后面,冬宝君指着一只精美的缸说:“这可能是以前山寺专用,村里有好多只类似的。”“罗汉驾鹤而坐,似乎寓意驾鹤西归,是僧人坐化用的?”我好奇地猜测。

  我们沿着田埂走着走着,一下子掉进了桂树的海洋里,桂树与桂树之间种满了密密的碧螺春茶树,一颗颗淡的花蕊里含着晶莹的雨珠。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树丛中小心穿行,感觉脚下越来越沉重,低头一看,原来这里的粘性山土已经一层层牢牢地咬住我的鞋子不放。一上,田间的小水沟里不时有石板、石礅等物件,其中有两件漂亮极了,一件是荷花莲蓬,一件是小桥流水,其精美程度令我连连叫好,兴奋得扔掉雨伞,上下左右拍个不停,差点忘了今天来的主要目标。

  我们在茫茫林海中兜兜转转、寻寻觅觅,始终未见石马的影子,我有些着急,不禁大声喊道:“山里的先贤,我们是来看您的,快快为我们指明方向啊。”听见叫声,小周从北面跑过来,冬宝君问他:“你发现石马了?”小周不紧不慢地回答:“发现了。”我和冬宝君被小周异常平静的表情逗乐了,随小周来到石马跟前。

  尽管事先将石马的模样想象过多遍,真的到了跟前我还是很激动,看着这匹没了头的石马,在泥地里不知躺了多少年,我心生怜惜,轻轻摸着它的背,马背上挂下的璎珞凹凸有致……不远处还有一匹,它侧着身子躺在乱石堆里,仅露出马头和马背的一小部分,可能是当地村民为了它,故意为之。这匹马幸运多了,至少它的身体是完整的,尽管它那双大大的眼睛里透露着哀伤。

  在两匹石马的东面还散落着一尊没了上半身的石兽和一尊没了头的石羊,它们长得如此敦厚结实却照样被砍断,可以想象“”期间人们的热情是多么高涨。冬宝君见我摸着石羊残缺的身体不忍离去,指着西南边的竺山说:“好几年前那边有几座古墓,宝贝比这儿多得多,有一对二米多高的翁仲、一对石马、一只龟趺,还有神道碑、墓碑等,当地民房的基石都是从墓地拣的。有一次我又去,发现那里已搭起了工棚在搞开发,看到很多很多墓石都堆放在一起,感觉奇怪,就问了民工,他们说是开发商让他们这样做的。当时我没多想,后来再去一看,事情不妙了,不但墓被挖,就连墓石都不见了。”冬宝君在光福工作生活了十六年,这些年来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

  我,只有摇头叹息,心里在想,对于古墓的性,除了“”大概就要数现在不计后果的开发了,这种既山体、污染太湖又古墓的大规模房产建设有必要有意义吗?回到家已是十四点,顾不上吃午饭也顾不得擦拭湿漉漉的头发,赶紧查史料。葬于竺山的名人有数位,明代有河南右布政沈焘暨弟右谕德焘墓和沈以潜墓,而附近的竺坞有文徵明的后代、卫辉府同知文元发并祔子肃公震孟、孙秉、曾孙點、元孙赤墓以及清代贞文先生姜垓墓。《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有关他们的记录如下。

  沈焘(1452-1515),明苏州府长洲人,字良德,号东溪。家世业医。弘治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以家学为校正《本草》总裁。正德初,预修《孝实录》。官至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

  沈以潜(1369-1432),明苏州府吴县人,名玄,字以潜,以字行。宣德初,征入京师为医士,未甚知名,院判蒋用文病,举以自代,进对称旨,即日擢为御医。工诗好琴。有《潜斋集》。

  文元发子文震孟(1574-1636),明苏州府长洲人,字文起,号湛持。文彭孙。曾十赴会试,天启二年殿试第一。授修撰。时魏忠贤已用事,震孟愤而上《勤政疏》。魏忠贤摘疏中语,谓比帝为偶人,调外,辞官归。六年,又因事,斥为民。崇祯元年召置讲筵,因连劾忠贤遗党王永光,忤权臣,乃乘出封益府之机,归家不出。五年复出,累进少詹事。八年擢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不肯循例投刺司礼监,又与温体仁不协,被劾落职。归卒。有《姑苏名贤小记》、《定蜀记》。文元发孙文秉,明苏州府长洲人,字荪符。文震孟子。撰有记载明末史事、人物著作多种,如《先拨志始》、《烈皇小识》、《姑苏名贤续纪》。文元发曾孙文點(1633或1642-1704),清江苏长洲人,字与也,晚自号南云山樵。隐居郊西之竹坞。冲淡清介,不求闻誉。工诗文,善画山水,得家法。有《南云诗文集》。文元发元孙文赤,清江苏长洲人,字周舄。文点子。工花卉。有《读史记疑》、《石室山人集》。

  姜垓(1614-1653),明末清初山东莱阳人,字如须。姜埰弟。崇祯十三年进士,授行人。兄埰以建言触帝怒,垓尽力营护。又见署中题名碑有崔呈秀、阮大铖姓名,拜疏请去之。去官后居苏州。弘光朝时阮大铖得志,欲杀之。乃变姓名走宁波,国亡,还吴中卒。门人私谥贞文先生。有《筼筜集》。

  入玄墓山访先茔

  2012年11月28日上午,天气晴朗,带上李根源《松海》附图和《吴县志》光福区图,与冬宝君会合后向山里进发,今天的目标是玄墓山。

  车停在蔡家场往山上走,按冬宝君的设想,先寻访一座前些年还算完好的诰命夫人墓。边的鸭棚里有几块墓石,这次我不再那么兴奋,淡定了许多。前面有一处池塘,水很深也很清澈,一位阿婆正在洗衣服。池边有一块石板,横刻“囗首里”左边竖刻“乾隆拾二年冬月”,另一边有“王氏墓界”石碑。这样也好,近水楼台先得月,与其说被外人盗取,还不如让当地村民拣来物尽其用,至少以后重建古墓时还征收得到。

关键词:苏州人文历史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波士顿旅行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