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村的战备地道位于凤翔陈村镇紫荆山下,始建于1969年,主干地道全长2400多米,连接紫荆村和庞家务村,至今保存完好。
凡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前过来的人,对战备地道不会陌生,这不但缘于电影《地道战》的宣传,还因为那时几乎村村挖有地道,只不过长短大小不同罢了。“地道、大口井、水车”几乎是那个时期关中平原农村的标配。我清晰记得小时候常和一伙玩伴瞒着大人去当时已废弃的地道玩耍,惊起蝙蝠飞蹿的情景。当然,我们村的地道早已不复存在了,但我仍记得它的。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为响应这一号召,群众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就开始了。很快,广大乡村的地下人防工事如网密布。
如果要上溯地道作为战争工事的历史,至少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就开始了。唐朝大将李光弼利用地道战,把地道一直挖到叛军史思明的大营下面,出其不意、神出鬼没地打击叛军,创下了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为平息叛乱奠定了的基础。还有就是发生在1928年的凤翔攻城战,军阀宋哲元率部攻打盘踞在凤翔城的军阀党玉琨,由于凤翔城异常坚固和党玉琨部的抵抗,宋哲元就利用秘密挖掘地道的方式,从凤翔城东湖公园西北角喜雨亭附近一家民宅院内,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将地道一直挖到凤翔城墙根下,然后在靠近城墙的地道内放置共约4000公斤的,接通引线。随着宋哲元一声令下,一声巨响,城墙被炸开一个大豁口,凤翔城终于被攻破了。可见地道作为战争工事在我国由来已久。
紫荆山下战备地道的挖掘是从1969年开始的,根据军区、宝鸡军分区、凤翔县武装部的命令,组成工作专班,以原紫荆大队11个生产队的村民为辅助,以全陈村的基干民兵为主,实行三班倒,24小时不停工,用䦆头、铁锨、架子车等工具人工挖掘,先后出动劳力近万人次。地道内成弓形,宽1.7至1.8米,高1.8米,历时8个月完工。地道内设指挥室、值班室、仓库、医疗室、土炕、灶房、饲养室、储水窖、厕所等窑洞,可容纳4200余人,以防空袭。
原紫荆大队有980多户人家,家家挖有地道,户户相通,队队相连。地道内深浅窑洞交错,犹如迷宫,主道可达紫荆山下与相通,道口设有射击孔、机枪口、观察孔,是当时军区的一个重要战备地道,紫荆村因此被命名为模范战备村。紫荆村现存地道内,原始、窑洞编号和名称等字样清晰可见。
如今,全国完整保留下来的战备地道屈指可数,著名的如甘肃金昌四分村的战备地道等,挖掘时间大致与紫荆村地道相同。近年,紫荆村依托彭德怀西府出击指挥部旧址、紫荆山综合实践、三季千亩花海等特色资源兴乡富民,同时开发战备文化,对地道进行清淤、清污等修复,还原地道原貌。
参观完地道后,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这么庞大的一个工程,没有使用任何现代机械,完全依靠人工,一块块土方是怎么运出的?当年挖掘地道的民兵、村民以及工作专班人员大多已作古,许多细节已无从得知。只要人为、地质因素不,地道依然留存……这段红色的历史记忆,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智慧力量。当年一触即发的战争硝烟已悄然远去,铸剑为犁的和平岁月自然是代代老百姓的日夜。
战备地道那色的记忆,至今仍掩埋在我们的脚下,掩埋在历史的沧桑里,但愿它不被淹没在我们的记忆里。(宝鸡日报)
1月21日下午,宝鸡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疫情模拟演练暨应急事件处置点评会,以我市某县针对疫情应急事件开展相关排查、流调、隔离等措施进行了桌面推演。[详细]
1月20日,为期3天的宝鸡全市市厅级领导干部和县处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专题研讨班开班。研讨会上,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负责的谈感受、理思、谋发展[详细]
1月21日,记者从陇县文化馆了解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春节期间,陇县将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三场社火直播,让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就可在家一饱眼福,感受热闹的过年氛围。[详细]
义渠骇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