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是医学之重也是人文之重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7-8-28 16:07:32 人气: 来源:

  由医学专家苏佳灿和《世》《急诊室故事》主策划王彤主编的《医学不能承受之重》一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医学局限性、风险性与不确定性的图书。20多位优秀医务工作者和资深医学报道记者,用21个真实故事,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不完美但真实的医学世界。

  近日举办的第13期上观读书会上,该书两位主编和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副会长杨放,共同为读者解读了《医学不能承受之重》所承载的医学之重和人文之重。

  苏佳灿(《医学不能承受之重》主编、长海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我和大家谈谈《医学不能承受之重》这本书策划、编写和出版的过程。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总能在中看到各种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机器人技术、远程医疗、生物3D打印……这些给我们呈现的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医学。

  可是,当我们回到现实的时候,又是什么样?我给大家举几个、但背后隐藏着深刻医学道理的故事。第一个例子,哈医大血案。患者去看病,等了很长时间,又觉得医生没有完全把他想知道的告诉他。当时,那个医生工作很繁忙,没有很耐心地和他深入地沟通。所以,患者在反复追问得不到答复的情况下,拿起手上的刀,刺向了医务人员。这个问题,真的仅仅是医学问题吗?

  2013年10月25号的温岭杀医案中,患者一年前做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可是,患者自己给自己一种心理上的影响,觉得自己的病没有好,反复去找主刀医生理论。在问题得不到他所谓的结果时,他同样抄起手中的刀,刺向医生。

  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医学好像陷入了一个怪圈。病人觉得很委屈,我排这么长时间的队,费用这么高,医生对我的态度还不好。医生也觉得很委屈,我要连续值班,我还要做科研、写论文。

  是时候反思一下了。为什么现在医患纠纷、矛盾这么多?很多时候,医生或者医学科普书籍更多告诉老百姓的是,如何按照我说的去做,你可能得到治疗和治愈。从来没有一个人或者一本书,大声地告诉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如果你得了什么病,你可能终生无愈。我想,我们需要勇敢地告诉大家一个不完美但很真实的医学世界,为医学卸下过重的包袱,让更加尊命。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和卫计委宣传处王彤处长商量了,我们再向卫生局领导汇报,得到了支持。卫生局组织了一批专家,对这个思和选题进行深度沟通。从策划到组稿到出版,历时整整两年,编写人员有医生、记者等。在这本书里我们所讨论的,并不局限于具体的医学技术和医学疾病,更多的是一种由医患关系、生命与健康引发的人文思考。

  通过这本书,我们想告诉大家医学不是万能的,不能包治百病。我一直这样一句话: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从来不是敌人,他们之间如果说有敌人的话,这个敌人就是疾病。

  同时,我们希望这本书可以告诉医生,不要盲目技术,盲目夸大每一项新技术的疗效,因为每项技术都有局限。我们治疗的不是疾病,而是病人。对于医学的探索,要永不停歇,永无止境。我们也要理解医患双方对于疾病理解的差异性,并用通俗的解释尽力去消除这种差异。

  另外,我们的医学科普一定要谨慎,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要避免为博眼球和点击率,片面报道或者不实报道,因为这些最终损坏的是整个社会医患之间的良好关系。

  最后,我们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整个社会,要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和疾病文化教育。很多人问,医学是不是科学?我的理解是,科学是冰冷的,而医学是一门温暖科学。

  王彤(《医学不能承受之重》主编、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宣传处处长):今天这个读书会,我和大家一起深度阅读《医学不能承受之重》这本书,一起地审视今天的医患关系。

  刚才,苏佳灿教授讲了《医学不能承受之重》的缘起和历程,我想主要讲一讲这本书的三重价值。《医学不能承受之重》 的原动力是一种感,一群有理想、有专业、有担当、有情怀的青年医生和医学报道记者历时两年,从大量临床案例、医患纠纷、新闻报道中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告诉大家一个不完美但却真实的医学世界,为医学卸下过重的承载,让生命得到应有的与尊重。

  作为这本书的主编之一,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是具有科普价值,更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这是一部具有人文情怀、社会视角的医学科普书。

  第一重价值是科普价值。首先,这本书让读者正视医学的局限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其次,就是对医学的,引导患者的合理预期。书里的《羊水栓塞,抢救不成功是常态》这篇文章,谈到羊水栓塞抢救不成功其实是一种常态。当时,湖南湘潭县妇保院羊水栓塞产妇没有抢救成功,大众一片骂声。后来,有人写了一段微博,说羊水栓塞死亡率非常高,高达90%,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医院抢救也常困难的。但是,有时候我们不敢讲这样的事实。第三,告诉要学会带病,与慢性病长期和平共处。书中《永远不能根治的慢性病》一文,列举了很多和慢性病和平共处的长寿者。所以,这样的要树立起来。第四,就是告诉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把健康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决定健康长寿的不是医生,不是,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了——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第二重价值是人文价值。我们想强调医学是一门人的科学。就是从以人为本出发,从社会、哲学、历史、文化、艺术、、行为等角度,去看待和处置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医学面对的不单纯是疾病,医学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患病但渴望健康的人,一个有不同心理状态、特质、教、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的人。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所有的作者和参与者都是怀着人文思想、人文情怀进行的。其次,医学的初心是“同情和帮助”。医学有治病的功能,有技术属性,但更有人文属性、社会属性。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一句话,非常好地了医学的初心,“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们的医生也有异曲同工的表述,例如,“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这更多体现了医学的一种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第三,医患是命运共同体。每个人吃五谷杂粮一辈子难免会碰到疾病的。而医生是背负着患者渡过生命的险滩,医患是命运共同体。所以,医患之间要充分地信任,相互合作。我认为,医患信任比黄金还要宝贵,因为你的命比黄金还要宝贵。

  第三重价值是社会价值。我一直认为,医患关系是最特殊、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假如医患关系搞不好,医患矛盾冲突,最终这个社会也是有病的。这里我想强调一个观点,医生有社会抚慰和社会稳定的价值。现在上海正在全面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家庭医生是居民身边的健康、生命救助员、科普宣传员、矛盾调解员、心理员,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杨放(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副会长):作为《医学不能承受之重》这本书的读者,我觉得书中的21个案例故事,让我们在丰富医学知识的同时,了解到医学的温情和无奈,我们尊重医学规律,守护医学。我有三点感想,即这本书从作者的角度看,彰显了“医乃仁术”的情怀;从读者的角度看,深化了患者的认知;从医患关系的角度看,提出了同舟共济的和谐之道。

  第一,这本书蕴含着“医乃仁术”的情怀。晋朝杨泉在他的《物理论》里写道,“夫医者,非之士,不可托也;非聪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为医生定了三个条件,要,要聪明,要廉洁。所以说,行医不仅是一门谋生的职业,更是一项的事业。书里《令人纠结的结节》一文写道,患者到医院来看病的时候,他其实面临一个的抉择。医生怎么办?比如,做个B超检查是60元钱,做个CT检查是250元钱,做个PET检查是8000元钱,医生不能说你口袋有多少钱看多少钱的病。医生要对症下药,不能以“论英雄”,更不能,搞过度医疗。

  医生诊疗不仅要看到“病”,更要看到“人”。医生面对的不是像机械零件一样的器官,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医生不是冰冷的技术人员,而是患者身心的抚慰者。这要求医生在对待患者和疾病时,从面向“完”的角度出发,“整合医学”的观念。

  对一名医生来说,既要遵循外在的规范,也要内心的律令。医学是一门精致的学问,治疗是一个需要谨慎判定的过程。医生做诊断的时候,要非常谨慎小心,不能让医学蒙羞。书里面讲了一个《要命的牙疼》的故事。80岁的王老太突然牙疼,到口腔科就诊。医生细心观察,敏锐地诊断说这是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如果医生粗心大意,习惯性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围绕牙齿寻找原因,就会贻误治疗的时机。

  第二,从读者的角度看,深化了患者的认知。近年来,对患者的尊重在我国医疗实践中逐步凸显。一是深化知情同意权,即患者的临床决策。知情同意权包括知情权和同意权两部分,知情权就是医生要向病人提供足够可以理解的诊疗信息,包括病情、治疗方案,预后及可能出现的危害等。同意权就是病人知道这些状况之后,权衡利弊,做出同意还是不同意的决定。《让人沉溺的“美容病”》里指出,整形者往往都会欣然签下知情同意书,但对整形手术的风险和整形药物的危害并不完全知情,“超女”王贝在接受面部整形时,命丧手术台就是一个的例子。

  二是基本医疗权。看了这本书,我的理解就是八个字:努力治愈,确保治疗。基本医疗权是世界都有的,这种要求医生一视同仁地为每一位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并努力去治愈。同时,也要告诉患者,医学在不断发展,疾病谱系也在不断变化,医学有自己的瓶颈。

  三是生命健康权,这既是,也是义务。健康权是一项基本。同时,个体也应履行爱护身体健康的义务。不顾自己的身体,或者故意糟蹋自己的身体,是一种。所以说,健康是个人的和义务,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统一。

  第三,从医患相处的角度来看,作者提出医患同舟共济的关系,医患是一个共同体。信任,是医患和谐的基础。离开了彼此的信任,一切的医疗活动都无从谈起。书里列举了很多相关的例子。比如《伤不起的股骨头》里,患者因为害怕手术,不信专家的,而寻求网络上的“独门秘法”,结果造成了终身残疾。

  沟通,是医患和谐的行为技巧。医患和谐离开沟通是不可能的,沟通是化解人际矛盾的手段。卡耐基说,“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 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

  ,则是医患和谐的制度保障。《“120”,不能承受的救赎》里提到,急救医生常常被当成“专车司机”的例子。救护车赶到了,结果发现病人好好地坐在家里,他说我就是要通过你“120”的绿色通道到专诊。这样,就会影响线”抢救的病人。这需要从顶层设计法,从制度设计来解决。的医疗制度的建立,是回归医患和谐的关键。只有创造出一个患者满意、医生舒心的医疗,和谐医患关系才有制度性的保障。这也是当前医疗的重要努力方向。

  推荐: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log日志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波士顿旅行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