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时间2月12日13时0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卫星。在南太平洋海域的“远望6号”远洋测控船内,各机房精测妙控,又一次出色完成了“踏浪牧星”的任务。东方卫视中心艺术人文纪录片团队
作为四十周年的献礼节目,展现四十年建设成就,大国重器、上海制造风采的首批重大题材,大型纪录片《远望》在此次随远望6号船拍摄之前的2017年上半年,摄制组就投入到节目的策划、拍摄中。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纪录片摄制团队,先后走访了全国多个城市,对几十名“远望”工程参与者进行了采访与交流。
远望6号船,是中国第三代远洋测量船。“远望号”系列测量船在在四十年的进程中,为我国远程火箭、卫星和飞船的发射保驾护航,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屡建功勋。它的发展,也是中国四十年来几代人共同努力、共筑强国之梦的缩影。
“远望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经毛批准,由总理领导和关怀下的重点项目。在中国航天科技事业急需发展的年代,一代科研工作者在总理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引领下,由江南造船厂承担建造,采取全国多省市、部委、厂、所、院校大协作的方式,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主研发出了中国的第一代远洋测量船——远望1号和远望2号。
从1号到7号的远望系列测量船,都有“上海制造”赋予的独特魅力。当年的“上海制造”不是孤立的标签,是立足自身发展,服务全国大局的分工协作。而立足新时代的新一代设计师,从未停歇打造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鲜明上海特色新品牌的脚步。
“远望号是全国大协作的产物,它是一座海上的科技城”当年投身于“远望号”建设的聂力这样说。她是元帅的女儿,还是当年“远望号”工程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她的家里,至今放着“远望号”的船模,虽然早已离开工作岗位,可她依然关心着今天远望号的发展和祖国的航天测量事业发展。
半个世纪前的“远望号”建设者队伍中,功勋建设者们如今几乎都“于无声处”地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有谦虚、严谨的特质,很少提及过往的辉煌历史。只有在摄制组的镜头前畅谈往事时,露出岁月难掩的闪亮。远望号总体布局设计师戴林回忆起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请教的细节,以“高山仰止”来形容自己当年的激动之情;当他带领摄制组在半个世纪后寻找到当年工作旧址时,竟一时哽噎。
“做最好的远望,做最好的船员、做最好的自己”,是新时代“远望人”的目标,他们时刻牢记习总的:“锐意创新,争取更大成绩”。摄制组为拍摄到当代“远望人”生动感人的细节,经过多方努力和协调,于2018年春节前夕登上远望6号,其驶向南太平洋执行卫星发射的测量任务。
短短23天航程,尚不能与随船采访逾百天的同行相媲美,对远望系列航天远洋测量船的四十年历程、数百次任务而言,更是普通的一小节。然而,对于我们摄制组来说,能够随远望6号船出海,亲历“北斗三号”工程第三次全球组网卫星发射任务,北斗系统全球组网稳步推进的历史时刻,除了三生有幸之外,我想不到还能有更好的形容。就像每次在甲板上抬眼望见海风中猎猎飘动的五星红旗,望着游曳于海天湛蓝之间一抹鲜艳的红,一种浓浓的荣誉感和感便油然而生。
是的,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小到这一船、大到所有船的“远望人”。用我们的镜头,我们的笔墨,向无缘与之同舟共济的更多观众展示他们。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远望6号的年轻工作者,跟随摄制组前往当年没能到参加“远望号”试航任务的观通长何德俊家,探望家属并祭奠英灵。他们感慨一定要将“远望”继承并发扬的场景,也为纪录片增加了感人的一笔。
献礼中国四十周年,致敬中国航天测量事业——半个世纪的情怀、四十年的回首、历时23天的海上航行,一年多的精心打磨, 大型纪录片《远望》,将于新时代的风口浪尖引领观众透过光影,体察创业者的家国情怀和澎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