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中国教育现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急功近利,大学基本上成了职业培训场,这当然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这种体制使大学变成了职业培训场,学生也把职业培训当成了上学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
现在许多人在谈教育的、大学的,在我看来,这个就是人文。人文是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和标准,没有人文,教育就没有灵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归结为一点,实际上就是人文的失落。
我理解的人文,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上,要尊重人的价值。那么,人身上到底有哪些价值是最宝贵的,是人文所尊重的,因而是教育应该促进它们实现的呢?我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最宝贵的。
所以,与这三样东西相对应,为了实现这三样最宝贵的东西的价值,我们就有相应的教育项目。现在与生命相应的教育是体育,我认为范围狭小了一点,应该扩大,成为生命教育。针对头脑的教育,我们有智育,就是智力教育,这个词很准确,但我们现在的做法有问题,我下面再讲。
相对于灵魂来说,我们有德育,就是教育,我觉得还不够,应该加上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德育和美育都是灵魂教育,如果说德育的目标是灵魂的高贵,那么美育的目标是灵魂的丰富。
首先谈一命教育。生命教育包括体育,但体育只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部分。体育就是身体教育,以健康的身体为目标。如果一个人只是身体健康,体格强壮,却不懂得热爱生命,尊命,享受生命,健康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主张把体育扩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对生命的尊重。
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我想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人只有一次生命,这个生命是他一生中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一个人只有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兴趣,才有可能感到幸福。那种生命力乏弱的人,心如死灰的人,是不会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开心的。
那么,怎样才算尊命呢?我想,一个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现在学校里屡屡发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的事件,当然这里面有社会的原因,包括现行教育体制的问题、应试教育的压力、的压力,等等,但也有学生自己的原因,就是把生命看得太轻,一时想不开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尊命还包括应该享受生命,给了你唯一的一次生命,干吗不享受啊!从某种意义上说,主义是正确的,活着时不行乐,以后就再没有机会了。生命本身所具有的都不是,禁欲主义是完全人性的。有健康的生命本能,能够感受到生命的乐趣,这是人生的强大动力。所以说我不反对及时行乐,关键是行怎样的乐。另外,尊重自己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要有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有意度过一生。
所以,我觉得,在学校里开展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作为最基本的人生观教育,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十分迫切。如果学校里培养出的人不爱生命,没有人性,无疑是教育的最大失败。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成为热爱人生的人,同时也是善良的人。生命教育基本内容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的生命,由此推己及人,一切生命。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就是生命教育。
第二点是智力教育。智育的目标是实现头脑的价值。现在对智育流行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理解为知识的,甚至归结为考试的分数、职业的技能。头脑的真正价值不在这里,你这样做只是把宝贵的头脑当成了一个容器、一个工具。
智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健康成长,鼓励和培养他们对智力生活的爱好,使他们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
在人的智力品质中,第一重要的品质是好奇心。人类所有智力活动的形式,比如哲学、科学,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好奇心是天生的,每个人在智力成长的一定阶段上都会出来,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的朕兆。
你们为人父母之后,留意一下,肯定有一段时间孩子会提大量的问题。现在大人对待孩子这样的提问一般是三种态度:一种是置之不理,一种是顶回去,还有一种是自以为聪明地给孩子一个简单的回答。这些做法都很,其实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对待孩子这种提问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孩子继续想。
好奇心常可贵的,但也很容易被和磨灭掉。在我看来,好奇心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个是习惯,往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一些事物见多了,习以为常了,就自以为懂了,其实哪里是懂了,不过是了罢了!好奇心还有一个更大的敌人,就是功利心。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实用性,无论对什么事物,首先就问有没有用。
在一个国际夏令营里,老师让孩子们讨论一个问题,题目是“世界粮食匮乏问题”,孩子们都不明白这个题目,但原因不同。
中国孩子问什么呢?他问:“什么是问题?”——这是中国孩子没有好奇心,我觉得基本上符合事实。
杜威说,兴趣是一个人的能力的可靠征兆。事实也是这样,你做什么事情特别感兴趣,那你肯定在这个方面是有天赋的。学习有没有成效,关键是看有没有兴趣。一个人在学习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处在一个非常快乐的状态,他是在真正享受。享受什么?就是享受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在这个时候,的运用本身就是快乐,就成了最大的快乐源泉。
智力品质的另一个要素是思考的能力。所谓思考的能力,就是对于任何理论、说法,你都要追问它的根据,在弄清它有无根据之前,你要存疑。笛卡儿所说的怀疑一切,意思就是对未经思考过的一切要存疑,这其实是思想者的必备品质。具体到教育上,我认为就是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第一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第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切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必定是具备这个能力的。
我相信,各个领域里的杰出人物都是这样的,他们的成才史都是向教育争的历史。作为一个学生,你无法改变现行的教育体制,但是如果你足够优秀,你就完全不必跟着这个体制走,你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对它的性。
学习就是学会学习。你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笔终生财富,一辈子受用不尽。有成就的人都是终身自学者,不需要老师,永远在自学。
关于智育,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智力生活的非功利性。爱因斯坦说:欧洲的伟大传统是为了知识自身的价值尊重知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传统从古希腊就开始了。俏师母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为此举行百牛宴,杀了一百头牛来庆祝。在当时,发现了这个原理有什么用啊? 任何物质上的好处都不可能有,他感觉到的完全是智力活动得到胜利的巨大喜悦。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太实用,什么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大弱点。如果一个民族尊重本身的价值,纯粹出于兴趣从事事业的人越多,那个民族就会成为肥沃的土壤,最容易出大师。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我们文化的实用性品格,形成一种全民族尊重价值的氛围,那样才会有希望。
总之,智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好奇心、纯粹的兴趣和非功利的探索,培养思考、自主学习和享受智性快乐的能力,这是智力教育的本义,而不仅仅是知识,当然更不仅仅是培养职业技能。
灵魂与头脑是有区别的,套用柏拉图对于知、情、意的分类,可以说头脑是知,也就是;灵魂是情和意,也就是情感和意志。情感是审美性质的,意志是性质的,与此相应,灵魂的教育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美育和德育。
美育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德育的目标是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追求,二者合起来,灵魂教育的目标就是心灵的健康生长,实现灵魂的价值。
谈到美育,现在许多家长好像很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给孩子报各种班,学各种技能,弹钢琴呀,画画呀,但出发点极其功利,无非是为了孩子将来多一条可走。这是很糟糕的,了美育的本义,结果只能是孩子对艺术的感觉。
艺术是最、最没有功利性的活动,进功利的考虑,就不是艺术了。美育也决不限于学一点吹拉弹唱或者画画的技能,它的范围广泛得多,凡是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活动都是审美教育。美育是对灵魂的教育,对心灵的教育,它的目标是灵魂的丰富,是体验美和爱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使灵魂丰富呢?欣赏艺术,欣赏大自然,情感的经历和体验,这些都很重要。除此之外,我提两点一般性的。
一个是要养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我们平时总是在和别人一起聊天、谈话、办事,但是人应该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静下来,想一想人生的问题,想一想自己的生活状况,想一想所经历的人和事。我承认交往是一种能力,但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是更大的缺陷。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难受,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内涵的,他对别人也不会有多大益处,他到别人那里去对别人只是一种打扰。
另一个是读书。不能光读专业书,还要读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书,罗素所说的“无用的书”。文科有很好的条件,因为“有用的书”与“无用的书”是统一的。一定要读好书。当你读了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人文经典,你会发现这是莫大的享受,如果没有读,你是了多大的损失?可是正因为没有读,你还不知道自己了这么大的损失。
最后谈德育。我觉得对德育也一直有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律之类。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求末。和美育一样,德育也应该是对灵魂的教育,目标是实现灵魂的价值。人的灵魂应该是丰富的,也应该是高贵的,前者是美育的目标,后者是德育的目标。
从人性看,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是社会秩序的手段。另一个是人的性层次,是灵魂的追求。这两个层次都不可缺少,但性的层次是更为根本的。我们进行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在行为中体现出这种高贵。
什么是灵魂的高贵呢?就是有的,有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人身上的神性的事。事实上,那些做出了之事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不知人的为何物。
总的来说,我认为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实用,贯彻人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