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报告。报告预测,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接近1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渗透率48%,总就业容量达4.15亿。其中,阿里巴巴经济体就业规模将超过1亿。
报告认为,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将对就业生态带来性改变,将从三个方面给就业生态带来性影响:第一,数字技术广泛融入各行各业,深入改变传统行业的商业逻辑和运行方式。第二,数字技术使新的组织内外协作模式顺畅运行,并更契合业务。第三,数字技术对人类劳动的可替代力越来越强,“数字原住民”将拥有新的数字时代工作价值观。
中国作为拥有世界第一网民规模的国家,虽然数字化经济历史不长,却呈现出了发展迅猛的特点,并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步。
波士顿通过e-P指标,以货币价值量化数字经济整体规模,并假设e-P中各部分的劳动人口产出率相同,且从2015年后以年均6%的增速增长,以此计算带动的就业规模。根据测算,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接近1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渗透率48%,总就业容量达4.15亿。
报告以阿里巴巴经济体为例,假设其2035年创造就业占中国数字经济整体就业比例与2015年相同,预计2035年创造国内就业1.12亿;同时,阿里未来新兴业务(云计算、数字娱乐等)与数字经济强相关,因此预估其未来业务占中国数字经济整体份额会持续增加,加之国际业务,整体带动数字经济就业规模将超过1亿。
2016年,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泛零售形态——“新零售”概念崛起:借助人、商品与服务、供应链的数字化以及现代物流,确保线上线下交易充分整合以及数据流动对各消费场景的。
新零售使传统零售店从商品陈列展示的定位升级为创造消费体验和个性化实体服务,也倒逼线下服务人员的岗位转型——那些没有专业技能或特殊销售知识的问询导购类店员将被触屏大屏幕、移动APP及导购机器人取代(当成本低于人工且带来更佳体验时)。
传统营销岗位面临技能的革新——精准、点对点的“双向互动”数字化营销取代了传统电视广告、平面广告等“单向”模式,需要就业人群深谙数据时代的广告推广模式和营销之道。部分自行拓展线下渠道(而非运用资本合作手段)的电商企业也会对传统零售的门店运营、招商拓展等就业机会产生需求。更重要的是,无论是线上亦或线下企业,都会对理解全渠道运作模式的人才青睐有加。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制造带来了向新制造转型的契机。波士顿认为,新制造在短期内并不会大规模缩减整体就业需求,反而会创造更多、更广、更具价值的就业机会,并倒逼就业人群技能提升。同时,新制造能带动产业升级、刺激行业竞争、降低工业品价格、创造更大的市场,从而间接创造就业机会。
智能工厂的变革将首先影响低技术门槛的基础操作工的就业机会。值得关注的是,机器智能化并不能完全取代人,而是部分取代并提升效率。同时不可避免的是,未被机器取代的就业机会将更新其技能要求——在智能机器和数字技术尚无法发挥的领域产生价值:如高技术性、灵活处理和解决问题。
报告认为,受益于新制造中的智能机器将应用于每个制造子行业,智能机械制造业本身将迎来繁荣,并带来规模化就业。同时,智能家居产业也将在硬件、超级应用、云平台、数据领域催生就业。
另外,协同生产关系及机器取代体力劳动带来的就业范围扩张。由于类似“淘工厂”的制造网络平台的出现,将为更广泛的人群带来无差别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机器对重体力劳动的替代,身体条件将不再是制约工人获取就业机会的要素,而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能快速习得数字化的新技能。
近期数据表明,中国目前55%-77%的就业,未来会由于技能含量低而被技术取代,因此,掌握综合化的不易被数字技术所取代的技能及素质的就业者,将享有更广泛的职业发展空间,而争夺此类人才也势必会成为下一轮“人才争夺战”的重中之重。世界银行也曾有类似推论:“劳动者能掌握利用技术的技能,就会提高生产率与薪酬;如果不能提高技能,他们就不得不竞争低水平岗位”。
波士顿报告认为,机器智能化及平台就业使就业者的身体素质、所处地域不再构成制约,不论是身处偏远地区的个人还是小型化组织都将无差别地接入全球性的工作机会。例如,阿里巴巴零售电商平台汇聚15,000家“淘工厂”、形成多个加工产业群,带动1,311个“淘宝村”、其中18个处于国家级贫困县。又例如Upwork、猪八戒网等就业平台使远程工作成为可能,并帮助发展中国家低成本技能劳动力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的工作任务,由此将带来全球化的广泛协同和对劳动者的一视同仁。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