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未来人文地理学发展机遇、挑战和应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栏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21-1-7 10:24:00 人气: 来源:

  《中国人文地理学70年创新发展与学术特色》一文是《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发起为中华人民国成立70周年献礼而特邀的学科发展综述论文。本文分享其核心观点及“认为: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三大学科分支之一,是以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分布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由于人类活动分布规律是受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地理学乃至整个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中,是服务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配置和城乡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最直接的一门科学。

  中华人民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才真正作为一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得以发展。过去70年,重大社会发展需求始终是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最强劲的驱动力。正是由于人文地理学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高度耦合、良性互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在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和曲折性的同时,又持守学科两大属性,形成了不同于发达国家人文地理学社会化、人文化的中国人文地理学学术特色,不仅了中国地理学的统一性,受到国际同行的肯定,也在中国以粮为纲、工业大发展、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发展时期,都做出了具有显示度的科学贡献。综合划分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沿革,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的1978年,中国人文地理学践行“苏联模式”、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学科特征得以延续,技术经济研究方法有力地提升了科学化水平。

  第二个阶段:到跨世纪的2000年,中国人文地理学全面复兴、不断壮大。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并重的学科格局基本成形,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成为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石。

  第三个阶段:21世纪以来,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具有全球影响的学术流派逐步成熟。研究地球人文圈层和自然圈层相互作用、解决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领域的可持续过程与格局问题。

  钱学森先生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时, 指出:“地理科学是一门学科体系, 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十大部门之一, 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 在上文提到的穆穆、符淙斌等32位院士专家的咨询报告认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报告, 2019): 地理科学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地球科学中的五个薄弱学科之一, 其主要特征是国家战略需求不可或缺但学科日趋薄弱, 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加大, 学科生态堪忧. 这同2018年时任国际地理联合会、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弗拉基米尔·科洛索夫和前任国际地理联合会罗纳德·F·阿尔伯特教授对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现状和贡献给予的“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应作为全世界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良好榜样”的评价(Fan, 2016b, Li等, 2016)是有显著差别的. 综合判断: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国家战略需求不可或缺的学科, 目前发展在国际上是处于先进水平的. 由于学科发展的生态堪忧, 学科面临趋于衰弱的风险.

  展望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最大机遇, 首先还是不断旺盛的“国家战略需求”; 其次是中国特色学派的发展阶段, 也从科学研究进展上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科学命题, 解决这些命题将促使学科又一次质的飞跃; 第三则是与世界学术接轨——不只局限在同国外同行接轨的过程中, 依托我们的研究基础的交流与合作, 将促使国内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方面,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中国人文地理学应发挥在研究“人地系统耦合过程”和“可持续地理格局”的主体地位.

  中国已经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核心是要自然. 按照习总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中央宣传部, 2019), 生态文明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科学认知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资源可承载的范围内; 要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 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全过程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打造生活富、产业强、生态美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理,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制度, 切实发挥具有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和区域战略的作用. 可见, 生态文明建设给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挥其科学价值提供了机遇, 也赋予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重大的责任, 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应抓住机遇、把学科发展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当中.

  中国当前面临的难点问题,当面向生态文明建设、亟需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水平时, 理论滞后等科技支撑能力难以满足需求的差距问题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可持续城镇化和全面实现现代化需要资源的保障, 但资源承载能力的数据质量和预警方法都不过关; 中央决定通过功能定位和开发强度管制实现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结构优化, 但不同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区域合理空间结构还没有建构可信的理论模型; 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方案确定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原则是“人口资源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将这一原则通过科学分解、进行贯彻落实的理论依据和标准仍停留在宏观的讨论上.

  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应聚焦“人地系统耦合过程”和“可持续地理格局”两大主题, 重点围绕应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增强国家空间治理能力、科学理解区域和城乡发展战略与政策等3个关键内容, 适应人地系统耦合过程和可持续地理格局的研究正在向动态精准模拟和微观机理研究转变, 并深入向生态、经济发展、社会文化领域全面渗透的过程, 要注重多要素、多界面、多尺度过程和格局的模拟预测与优化调控, 显著增强人文地理学理论创新能力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 保持在全球,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的引领地位, 形成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理论内核、以综合和分支人文地理学研究相互融合的人文地理学.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牵引下, 加之“未来地球”等外来影响和国际前沿的影响, 重视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相互影响、响应适应, 重视学科交叉综合解决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越来越成为共识(傅伯杰, 2017). 中国人文地理学不仅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融合的研究基础, 长期保持了学术研究-决策应用的研究传统, 更重要的是围绕吴传钧先生提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内核已正在建构系统的理论方法,人地系统研究(樊杰, 2014)已然成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影响全球,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示范作用的重要方向.

  未来, 应尽快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牵引向综合人文地理学为牵引的学科发展转变, 建构以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人类不同的生产和社会活动间相互作用, 以及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等为横轴, 以不同时空尺度的转换和分异、以整体与局部空间的相关关系, 以及区域间相互依赖性为纵轴, 不同分支学科为基础的人文地理学. 社会文化地理学、心理行为地理学、城市乡村区域地理学、人口和产业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得以全面发展, 外延的区域可持续性科学、区域和城乡经济学、资源管理学、国土空间规划学等也能够同步长进.

  所有这些, 首先取决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发展. 要加强自然要素的可持续属性和自然承载能力的综合研究, 提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状态的认知水平; 要加强地域功能成因、空间结构演进规律和区域均衡的研究, 提升对地域空间格局和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预测和调控能力; 加强区域政策体系和国土空间规划原理研究, 提升基于区域可持续性和调控机理的决策支持能力; 加强数据库和模型库等学科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的方法效能与服务效能.

  ▋此外, 尊重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学科属性和发展规律, 适应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进步, 应在未来着重处理好4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 思想性和学术性并举. 在当前国外的人文地理学学术产出中, 思想性比重不断提升, 当然, 如果一个学科中大量的人局限或停留在思想讨论的层面, 学科建设也是不健康的. 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既要有远瞩的思想性建树与, 还应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应以学术性为主, 要从现实和理论中寻找具体的科学问题, 并制定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技术线和方法, 从而不断验证、修正、深化对科学问题的理解, 在发展学科理论方法的同时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二, 计算机方法与实验方法兼备. 基于多空间尺度过程观测和多元数据采集网络, 梦见钞票特别是社交属性见长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在计算机现代技术手段支持下, 通过空间分析评价、机制规律研究、模型构建与应用、情景效果可视化表达等, 将为发现和掌握规律提供优越的技术手段和研究平台. 实验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但长期被忽视或轻视. 实验方法包括如何从样本点的研究拓展到对样带的研究, 最后到拓展到对网络的系统研究, 从而把单一地理现象逐渐集成为人文地理形成与演变的规律; 包括通过对地理事像、地理格局长时间序列的观察、记录, 从中不断提出人文-经济地理过程的新科学命题、凝练新的科学理论, 包括如何将国土空间规划与实验结合, 将规划对象区域作为实验对象, 定期对规划的实施程度、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核和分析.

  第三, 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 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将过渡到基础理论建设与现实社会需求“二元拉动”的发展阶段, 重视理论发展, 如果近期人文地理学独特的空间结构组织理论能够成为与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一样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同等重要作用的话,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就实现了标志性的跨越.

  第四, 交叉研究创新与经典径依赖相融. 交叉学科的学科性质应该成为中国人文地理学持守的发展方向, 人文地理学学者要对自然地理和资源科学有很好的认识, 要掌握GIS和数理化方法等技术手段, 还要对经济学社会学规律有较好的把握, 只有综合的学科基础才能形文地理学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人文地理学者还传承传统中国地理学发展的经典径, 比如应加强对技术经济的研究, 按照不同产业部门解析其区位和布局因素, 从企业空间配置的微观机理出发部门宏观布局规律, 由此确保了地理学分析布局原理的独特学科视角及解决问题的合理径, 给学科的发展培育了核心竞争力.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49(11), 1697-1719 (2019) 。同时综合了“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微信号相关内容。

  系统总结中国人文地理学各分支的学科,展示中国人文地理的新研究进展;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基础;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与科学出版社联合推出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赞助合作: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波士顿旅行网 All Rights Reserved